韩国的反华情绪,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鼓动,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反华,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是因为中国和韩国的无论是工业还是在农业,重合度无限趋近于100%。 从半导体、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从流行文化到美妆时尚,中韩企业总能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上碰面。 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韩国中间产品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这些产品经过加工后,又往往流向同一个国际市场。 这种竞争无处不在,还记得当年韩流席卷中国吗?如今中国的影视作品和偶像团体也开始在东南亚市场与韩流一较高下,这种全方位的竞争,让韩国社会各行各业都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压力"。 与日韩关系不同,中韩之间没有太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没有白热化的领土争端,但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反而成了更日常、更持续的情绪催化剂。 当韩国造船业眼睁睁看着中国同行拿下全球第一的订单,当韩国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被中国品牌一点点蚕食。 当韩国化妆品公司发现中国美妆品牌以更快的速度推出类似产品,这些实实在在的竞争压力,很自然地就转化为了社会情绪。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这种情绪在两国之间并不对称,中国社会对韩国的关注相对有限,而韩国社会对中国的动静却格外敏感,为什么?说到底,还是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的差异使然。 对韩国来说,中国既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强的竞争对手,而在庞大的中国经济版图上,韩国只是众多合作伙伴之一,这种认知差异,无形中加深了韩国社会的不安。 不过,把反华情绪简单归咎于产业竞争,也有失公允,要知道,中韩贸易额在2022年突破了3600亿美元,中国连续19年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个数字说明了一个事实,情绪归情绪,生意归生意。 韩国社会面临的真正课题,不是如何抵制中国,而是在产业结构如此相似的情况下,如何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韩国企业已经开始转型,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品质,从大众市场转向细分领域,这条路虽然难走,却是明智之举。 中韩之间的这种"相似性竞争",其实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的趋同几乎不可避免,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竞争,而在于如何竞争。 韩国社会的反华情绪,表面上看是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反应,深层次却暴露了自身的发展焦虑,当一个国家习惯了在某个领域的绝对优势,突然面对强大的竞争者时,产生防御心理是很自然的。 但如果让这种情绪主导决策,反而会让我们错过更重要的问题,在今天的全球价值链中,纯粹的竞争关系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竞争与合作并存。 事实上,中韩产业的相似性,恰恰为合作提供了基础,比如在半导体领域,韩国强在设计,中国强在市场和应用,双方在制造设备上都需要进口,这种结构意味着,合作的空间其实比竞争更大。 韩国需要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中国市场的扩大为韩国高端产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企业的进步也在推动韩国产业升级。 反过来,中国也应该理解韩国作为中型经济体的不安,在竞争中保持应有的尊重。 说到底,解决方案可能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两国的媒体应该更客观地报道对方,不要煽风点火。 第二,企业之间要多沟通,找到各自的发展方向。 第三,政府要建立更好的对话机制,防止经济竞争演变成全面对立。 历史告诉我们,经济上互相依赖的国家,情绪化的对抗对谁都没好处,中韩两国需要的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在竞争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建立一种新型的"竞争中共生"的关系,这或许才是两个成熟邻国应有的相处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