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安世事件中,我们汲取到一条深刻教训:未来收购外国企业时,收购完成后,要把技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27 17:18:21

从荷兰安世事件中,我们汲取到一条深刻教训:未来收购外国企业时,收购完成后,要把技术、资产和生产链尽数迁至中国,让外国仅留下一个空壳!逐步使外国企业边缘化。 2019 年那阵子,闻泰科技卯足了劲搞了场 “蛇吞象”,前前后后砸进去超过 330 亿人民币,才把安世半导体这颗功率半导体领域的 “明珠” 拿到手,2020 年彻底实现 100% 控股。 这在当时可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跨国并购案,闻泰从一个手机组装厂一跃成为有核心 IDM 资产的企业,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 毕竟安世不是普通小公司,它手里攥着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近 12% 的市场份额,晶体管和二极管这类汽车芯片更是占了 40% 的份额,每年要卖出 1100 亿件产品,全球排名从收购前的第 11 位一路冲到第 3 位,2025 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就高达 43 亿元,净利润 7.24 亿元,毛利率稳在 34.56%,说是撑起闻泰的利润半边天一点不夸张 ——2025 年上半年安世贡献了 78.25 亿元营收,净利润却占了闻泰总利润的 266%。 闻泰原本想得挺美,拿下这家公司,既能把成熟制程的核心技术攥在手里,又能靠着它的产能打通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工业芯片的供应链,可千算万算没算到,核心资产没迁回国,终究是给别人留了可乘之机。 收购之后,闻泰倒是一门心思把安世往好里带,研发投入从 2019 年的 1.12 亿欧元砸到 2024 年的 2.84 亿欧元,专利申请量从每年十几件暴涨到 2024 年的 110 件,还提前还清了所有债务,账上躺着 4 亿美金现金。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儿:安世的研发中心、制造基地还在荷兰、德国这些地方,核心的知识产权和生产设备全留在了欧洲,中国这边虽说有封装业务,占了全球 70% 的份额,但真正的技术命脉没迁回来。就像捧着个金饭碗却没握紧碗柄,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被人抢走。 果然,该来的麻烦一点没耽误。2025 年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突然搬出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给安世来了个 “全球运营冻结”,理由扯得不行,一会儿说 “有治理缺陷”,一会儿喊 “国家安全”,说白了就是见不得中国企业把优质资产做起来。 更狠的是荷兰法院,10 月 6 日直接裁决暂停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所有董事职务,把几乎全部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还塞进来一个有 “决定性投票权” 的外籍独立董事,整个过程才 7 天,比抢东西还快。 后来才知道,这背后全是美国在搞鬼,6 月份就跟荷兰施压,说不换掉中国 CEO 就把安世列进实体清单,合着闻泰花几百亿买的公司,还得看美国人的脸色过日子。 这下可好,花钱买的控制权说没就没了。荷兰总部先是切断中国团队的系统权限,还停发工资,东莞工厂国庆后就限制出货,逼着搞 “上四休三”,市场上立马出现缺货涨价。 闻泰只能急着自救,宣布国内公司独立运营、自己发工资,可主动权早就丢了 —— 安世的重大决策现在得听那个外籍董事的,荷兰政府随时能推翻他们觉得 “有害” 的决定。更憋屈的是,这不是闻泰第一次栽跟头,2021 年收购的英国 NWF 晶圆厂,就因为当地政府追溯审查,2023 年被迫以 1.77 亿美元卖给美国公司,等于花了钱帮别人做了嫁衣。 要是当初收购一完成,就把安世的核心技术、专利证书全转到中国公司名下,把荷兰工厂的设备拆了运回国,在无锡、东莞建全产业链基地,让欧洲只留个销售办事处之类的空壳,哪会有今天的麻烦? 要知道中国市场早就成了安世的增长引擎,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区收入占比快到 50%,汽车业务增速超 26%,就算把产能全迁回来,根本不愁销路。现在倒好,明明是自己的子公司,却被别人用行政手段卡脖子,还要花大价钱请国际律师打官司,靠外交途径协商,能不能要回控制权还不好说。 这事儿把道理摆得清清楚楚:跨国收购里,“所有权” 就是个虚架子,“控制权” 才是真东西,而控制权的核心就是技术、资产和生产链的物理存在。 你不把这些宝贝迁回国内,人家随时能拿 “国家安全” 当幌子下手,毕竟在地缘政治面前,商业契约和市场原则有时候真就不值一提。 安世这案例等于给所有中国企业敲了警钟:未来再去国外买公司,别犹豫,签完合同就动手迁资产,芯片设备、专利文件、研发团队,能搬的全搬回来,让国外只留下个空招牌,这样才能真正把东西变成自己的,不然迟早得像闻泰这样,花了冤枉钱还受一肚子气。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