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安世事件中,我们汲取到一条深刻教训:未来收购外国企业时,收购完成后,要把技

小奇科普档案 2025-10-26 12:51:24

从荷兰安世事件中,我们汲取到一条深刻教训:未来收购外国企业时,收购完成后,要把技术、资产和生产链尽数迁至中国,让外国仅留下一个空壳!逐步使外国企业边缘化。   这话可不是凭空感慨,看看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那档子事就知道有多窝火。这事最早要追溯到2018年,那时候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挺活跃,闻泰科技也不例外。 他们通过间接控股方式,参与了对荷兰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安世这家公司原来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后来独立出来,技术底子好,客户资源广,是欧洲老牌半导体力量。 闻泰看中的,是安世的成熟技术和国际市场份额。当时听起来是双赢,中国企业拿到技术,荷兰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和市场机会,大家都开心。 可现实哪有那么顺利。收购确实完成了,闻泰也成了控股方,但问题开始一个接一个冒出来。首先是欧洲的监管规则,说你把人家企业买了,不代表你能随便搬走技术和工厂。 尤其是安世在荷兰有关键工厂和研发中心,当地政府和欧盟都不愿意看到这些被搬空。于是荷兰政府开始频繁介入,甚至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闻泰对安世的实际控制权限。 这一招你熟不熟?跟美国当年对待华为、对待中兴如出一辙。谁掌握了规则,谁就能说你什么时候可以动,什么时候不行。 接着更让人堵心的来了。安世在被收购之后,表面上是中国企业控股,但实际运营、管理层、技术核心团队依旧在欧洲,不仅没有迁回中国,甚至还加强了本地化运作。 这就尴尬了,钱是中国出的,风险中国承担,结果技术、人才、资源统统牢牢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更别说后来因为技术出口管制、供应链规则变化。 中国方面想推动安世的部分技术在国内落地,简直步步维艰。你想转移资产?对不起,审批卡住。你想调人?人家技术骨干压根不愿意来中国。 最后的局面就是,中国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壳”,最值钱的东西却动不了。这事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以后搞收购,光买股份不行,得把握住核心资产。 也就是说,不能单纯看控股权,更要在收购协议里一开始就写明白技术转让、产线搬迁、研发中心落地这些关键环节,否则就只是花钱当“冤大头”。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要求太强硬,外国政府不答应。但你看美国是怎么干的?当年英伟达想收购英国的芯片设计公司ARM,结果英国政府直接出手阻止,理由也是“国家安全”。 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们不行?关键就在于,谁掌握了定价权和规则制定权。我们既然做的是战略性产业的并购,就要有战略思维,不能总想着“买点股份稳稳收益”。 那是资本市场的玩法,不适用于科技主权领域。再说得直白点,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已经不是拼资金了,是拼控制力。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有产业话语权。 所以以后再收购外国企业,特别是那些涉及芯片、通信、新能源这些关键领域的公司,不能再犯一样的错误。 一定要在收购前就设定好迁移路径,技术、产能、人力资源一步步往国内转,不然你就是在给别人打工。这不是“去全球化”,而是让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再被动挨打。   参考资料:安世中国:荷兰总部相关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安世中国业务运营一切正常 2025-10-23 20:16·澎湃新闻

0 阅读:0
小奇科普档案

小奇科普档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