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来,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欧盟内部刮起了一阵关于绿色科技的大风潮,而风口的另一端,正指向了中国。 2025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再次将目光锁定在中国的绿色科技产业上,不光是看上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规模,更明确表示,这是欧洲的一次“重大商业机遇”。 但是,这次机会背后隐藏着一层非常明显的前提——“要通过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而首要竞争对手,无疑就是中国。 换句话说,冯德莱恩公开把中国当成了欧洲在绿色产业上的“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 乍一听,很多人可能觉得欧洲这么直接承认了中国的优势,也是在夸中国厉害,但仔细想一想,其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现实:欧盟自己在绿色产业的脚步明显慢了半拍,尤其是光伏和储能电池领域。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欧洲光伏电池和电动车用电池的成本,普遍比中国高出约60%,这让欧洲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更让人心慌的是,欧洲本土最大的电池巨头北伏(Northvolt)已经出现破产的边缘,原本2030年的电池产能目标,很可能因此成为空谈。 于是,冯德莱恩在公开场合一方面释放出善意信号:放宽碳定价政策,允许企业购买外国碳信用,缓解欧盟内部因绿色成本过高带来的压力。 乍一看,这似乎是在为欧洲企业提供喘息空间,鼓励绿色转型,但实际上,这背后还有另一手——对中国的技术与产业施压。 欧盟已经在推动一系列政策,包括要求中国及其他非欧盟国家在市场准入上进行技术转让、合资公司合作以及本地化生产等,这明显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 换句话说,欧洲想要的是在不放弃市场的前提下,尽可能把中国的优势“搬到自己地盘上”,既抢技术,又抢产业链资源。 但问题是,欧盟内部对于如何对待中国,远没有冯德莱恩所描绘的那么统一。像匈牙利这样的小国,公开表示反对针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就业和工业发展。 与此同时,法德等传统大国在绿色能源政策上有不同的考量,东欧国家又有另一套自己的算盘。欧洲的反垄断机构更是对一些清洁能源补贴提案持否决态度,生怕补贴被大企业滥用,导致市场失衡。 种种迹象表明,欧盟内部在对华战略上不仅意见分歧明显,而且整体凝聚力有限,难以形成统一战线。 更关键的是,欧洲的绿色产业,实际上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电池工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不仅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还支撑着欧洲电动车产业的供应链运转。 如果中国企业因为政治或政策压力选择撤出欧洲,后果显而易见:不仅欧洲工人失业,电动车生产可能受阻,整个绿色转型计划也可能因此打乱。换句话说,欧盟试图通过对华施压抢占先机,结果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对抗策略”在短期内似乎对欧洲企业有一定吸引力——毕竟谁都想在新能源赛道上占到便宜。但从长期看,这种策略不仅充满风险,也可能让欧洲的绿色转型成本进一步上升。 中国企业在电池制造和光伏技术上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短期内无法被简单替代;同时,中国在上游原材料、供应链管理、以及产业链整合上的经验,远非欧洲企业几条补贴政策和本地化要求能够轻松复制。 欧洲这一系列操作,也暴露出一个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承认中国在绿色科技上的领先地位,把它视作“首要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依赖中国供应链来支撑自己的新能源产业。 正是这种依赖,让欧盟在面对中国时显得有些尴尬:喊得再响的“对抗口号”,也难掩市场实际运作的现实压力。 有分析指出,冯德莱恩此举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对内向欧盟成员国表明“我们在行动”,对外向全球资本宣示“欧洲市场开放且有竞争力”。 但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令人怀疑。一旦中国企业真正收紧对欧盟的投资或出口,欧洲绿色产业的供应链会立即面临巨大挑战,从而反过来打击本土就业、产业发展和电动车推广计划。这种“打中国牌”来抢先机的做法,看似雄心勃勃,实则风险极高。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样化。匈牙利明确表示,如果欧洲在绿色产业上过于针对中国,将直接损害本国利益。法国和德国则在权衡经济利益与政治立场之间寻找平衡点,而东欧国家更是担心技术转让和本地化政策可能增加企业成本。 种种迹象显示,欧盟在绿色产业的战略上,其实远没有冯德莱恩所描绘的那样铁板一块。内部分歧与外部依赖交织,让欧洲在“抢中国先机”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