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有一个观点:中国的制度优势让美国感到害怕,这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我认为这是说到了点子上。中美之争本质上是制度之争,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沃尔夫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美国害怕中国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的混合经济制度能够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改善民生。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漂亮,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在百姓生活的切实改善上。 沃尔夫拿中国的扶贫攻坚战举例:2023年,中国成功让8亿人摆脱贫困,这个数字在世界历史上都是震撼性的存在。他强调,这正是制度优势的体现——国家有能力在市场经济运作的同时,有计划、有力度地解决民生问题。 相比之下,美国国内媒体整天炒“中国威胁”,实际上只是用外部敌人来掩盖自身深层次的资本主义矛盾,比如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不足、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 事实上,沃尔夫的观察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用数据和案例做了佐证。2025年9月,在分析美中贸易摩擦时,他指出,美国加征关税和实施技术封锁,不仅没有有效遏制中国,反而让美国自身的通胀上升、供应链成本增加。 而中国在这一时期,不仅出口保持稳定,贸易顺差甚至超过了8000亿美元。沃尔夫强调,这不是运气,而是制度设计的优势:国家能够通过宏观调控与市场活力结合,确保经济在外部压力下仍能稳健运行。 相比之下,美国的周期性资本主义危机,一旦遇到外部冲击,就容易造成失业、物价上涨和社会不满的连锁反应。 而在全球层面,中国制度的成功更是引发了外界关注。自2023年至2025年,中国推动“一带一路”项目超过3000个,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布局,更是制度优势的展示。 沃尔夫认为,这是国家调控与市场活力结合的典型案例:中国能够在大型项目中动用国家资源,同时激发地方和企业的参与热情,让市场力量和国家力量形成互补,最终实现双赢。 这种模式吸引了众多发展中国家效仿——他们看到了一个国家既能维持高速增长,又能带动民生改善的现实例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刺激或投资合作。 在国内层面,中国在2024年至2025年间采取了一系列稳经济、保民生的措施。降准、青年就业计划、国企分红、全民医保,这些政策看似零散,但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张稳稳的“安全网”,在经济波动时起到了缓冲作用。 沃尔夫对比美国的资本主义运作模式指出,美国的经济运行更多依赖市场自身调节,一旦出现危机,救市和刺激政策往往滞后,民生也容易受到冲击。而中国的混合制度让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互为补充,让经济更具韧性,也让民众有更多安全感。 沃尔夫还特别强调,美国之所以紧张,不是因为担心中国某一时刻会“超过”美国,而是因为中国的制度提供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条在全球化背景下依然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路径。 这让长期习惯于纯粹资本主义规则的美国感到不安。美国担心的是,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中国模式的成功,会质疑单一资本主义模式的有效性,从而引发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化。 更有意思的是,沃尔夫指出,这种“制度威胁”在美国内部反而被误读为军事或科技竞争。 比如,美媒炒作中国军事扩张,或者指责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威胁美国领先地位,其实背后的逻辑更多是心理防御:承认中国制度的成功意味着承认美国现行模式存在严重不足。这种心理上的不适,使得外界对中国的关注总是带着夸大的紧张感。 实际上,中国制度优势的显现,并非一朝一夕。它是长期制度设计与实践的结果,从国家宏观调控到社会民生保障,再到国际战略布局,每一环都紧密相连。 贫困治理、出口稳定、贸易顺差、国际项目布局、青年就业、全民医保,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其实都在体现同一个核心逻辑:国家能够在经济运作中发挥主动作用,同时保留市场活力。 这种模式不仅支撑了国内经济稳健发展,也让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相对主动的位置。 沃尔夫的观点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当我们讨论中美竞争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军事、科技或贸易数字上,更要关注制度本身的运行逻辑。 中国能够保持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并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设计优越性和执行力的体现。这也是美国感到焦虑的根本原因——它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经济体,而是一套能够有效运作、不断优化、兼顾发展与民生的制度体系。 所以,当我们看到美国媒体频繁炒作“中国威胁”,或者过度解读中美贸易摩擦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真正让美国紧张的,是中国能够在制度设计上实现长期、稳定、全面的发展。 而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不仅要看GDP,还要看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国际影响力,这些综合因素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