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余皑磊,虽然出生在唐山,可因为大地震摧毁了家园,打小就在安徽马鞍山长大。小时

戴婚纱聊军事 2025-10-24 13:49:34

演员余皑磊,虽然出生在唐山,可因为大地震摧毁了家园,打小就在安徽马鞍山长大。小时候他对表演并没有多少兴趣,后来学的也是计算机专业,妈妈的一个朋友是我们当地话剧团的导演,有一次他让我去帮个忙,客串一场戏。 没想到导演特别满意,夸我很有表演天赋,还鼓励我去考北京电影学院。 随着《沉默的荣耀》的爆火,反派余皑磊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1977年的冬天,唐山还裹在地震后的恢复期里,余皑磊在这座刚喘过气的城市出生。 可没等他记清家门口那棵老槐树的样子,一家人就因为家园被毁,打包行李搬到了安徽马鞍山。 上大学时,余皑磊选了计算机专业,每天对着屏幕敲代码、算数据,日子过得规规矩矩。 他甚至跟同学调侃,以后说不定会进个IT公司,朝九晚五修bug,这辈子大概就跟“屏幕里的故事”没什么关系。 妈妈的朋友是当地话剧团的王导,那段时间排一个本地题材的小话剧,缺个演“路人甲”的年轻演员,戏份不多,就两句台词。 妈妈拉着他说:“就去帮个忙,王姨说就站个场,拍完了还能蹭顿剧组的饭。 排练室是旧仓库改的,木质地板踩上去咯吱响,空气里飘着道具布料的霉味和粉笔灰的味道。 余皑磊演的路人甲,要在主角吵架时从旁边路过,皱下眉表示不满。 他站在舞台边看别人排了一下午,琢磨着,普通人看见吵架,皱眉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连晚饭都没心思吃。 正式排的时候,他顺着舞台灯光走过去,眉头轻轻一皱,脚步顿了半秒。 排完戏,王导拉着他的胳膊,语气挺激动,你小子对情绪的捕捉很准啊!不是瞎演,是真琢磨了。 别浪费这天赋,去考北京电影学院试试,说不定能走出条不一样的路。 那天晚上,余皑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王导的话在脑子里转来转去。 可考北电的路没那么顺,等他准备好报名,才发现因为超龄,没办法进本科班,最后只能进了进修班。 在北京的日子过得挺苦,他租的地下室没暖气,冬天裹着两床被子看剧本,手冻得握不住笔。 但他总跟自己说,我条件一般,只能靠多学一点、多练一点补回来。 从北电出来后,余皑磊的演艺生涯没什么“主角命”,一上来就跑了九年龙套。 拍《夏日暖洋洋》时,他演个窝囊的出租车司机,为了找感觉,每天早上五点就去出租车公司蹲点。 看司机怎么跟乘客聊天、怎么攥着方向盘叹气,甚至跟着跑了两趟晚班,身上沾了一身汽油味。 那些年,他没少被人说“形象受限”,甚至有人劝他“转行做幕后吧,演员这行不适合你”。 可他没放弃,哪怕只有一场戏、一句台词,也会认真琢磨。 转机出现在拍《投名状》的时候,他本来只是个有20场戏的群演,演一个跟着主角打仗的小兵。 拍一场突围戏时,他设计了一个“临死前紧紧攥着军旗”的动作,没跟任何人说,就凭着直觉演了。 没想到这段戏被陈可辛看到了,后来陈可辛在采访里说,他让一个群演有了灵魂,那场戏我看了三遍,觉得这个演员得给更多戏份。 再后来,余皑磊的名字开始跟“反派”绑在一起,但他演的反派从不是“凶神恶煞”的脸谱化形象。 拍《沉默的荣耀》时,他演国民党特务谷正文,为了贴近历史原型,他翻遍了《保密局档案》。 还找山西的朋友录方言音频,每天跟着练,连“威胁人时语气要轻”这种细节都反复抠。 导演高群书后来评价他,他突破了传统反派的扁平化,让角色有了血和肉。 回头看余皑磊的路,从马鞍山村子里的普通少年,到IT专业的大学生,再到跑了九年龙套的演员,最后成为观众认可的“剧抛脸”,起点里藏着太多“偶然”。 偶然的客串、偶然被导演看中。 就像他自己说的,哪有突然的成功,都是百部戏垫出来的厚度。 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余皑磊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证明,演员的底气从不是颜值或流量。 而是对职业的敬畏、对角色的热爱,是那份“不随流量动摇”的坚守。 信息来源:马上新闻2025-10-23发布视频 新民晚报2021-05-04发布:《悬崖之上》演员余皑磊:爱看动画片的“反派专业户”了解一下

0 阅读:36
戴婚纱聊军事

戴婚纱聊军事

戴婚纱聊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