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

文史小将 2025-10-23 15:35:51

“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4年,作家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礼堂公开批评《愚公移山》,一时间引爆舆论,有人怒斥她肤浅无知,不懂这则寓言的真正深意,可席慕蓉身为著名作家,又怎会看不懂?那她究竟想表达什么,才会说出如此惊人的话? “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移出课本吧!” 2014年,著名作家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的一场演讲中,说《愚公移山》是个“很恐怖的故事”。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社会上吵翻了天,各种指责铺天盖地而来,说她无知,甚至骂她“亵渎经典”。 但这事儿真不是某个作家的好恶那么简单。 从象征层面看,《愚公移山》无疑是一座精神丰碑。 愚公不是愚昧,而是“愚中有智”。 他那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韧劲,正是中华民族面对艰难困苦时的精神象征,不退缩、不投机、不服输。 这种执拗背后蕴含的是一种“大智若愚”的顶级智慧,它强调信念与恒心,相信人的力量终能改变命运,是一种理想化的集体主义信仰。 可一旦跳出象征意义,单看故事的字面行为,画风立刻就变得“魔幻现实”起来。 要真有人带着家人,拿着锄头去挖两座山,那不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生态灾难吗? 山体被削、土壤松动,水土流失不可避免,动植物栖息地被破坏,生态链乱成一团。 现代人再看,简直是拿几代人的精力去和地质学较劲。 更别说逻辑上也说不通,搬个家只要几天,而挖山却要几百年。 愚公的“坚持”,放在今天,也许会被环保组织请去喝茶。 但问题就在于,两个视角都“没错”。 一个看到的是精神象征,一个看到的是现实困境。 前者赞叹那股坚韧不拔的民族意志,后者质疑盲目坚持的理性代价。 当争论延伸到教育层面,矛盾就更尖锐了。 我们究竟希望培养出怎样的下一代?是只会埋头苦干、执行命令、不问缘由的“工具人”,还是懂得思考、能权衡取舍、敢于创新的思辨者? 如果我们只教孩子“坚持就是胜利”,却闭口不谈这种坚持是否明智,那很可能会培养出一种只会“硬碰硬”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其他更聪明的选择。 这其实挺危险的,因为它在无形中推崇了一种盲目的牺牲和服从。 看看我们今天真正的“移山”工程吧,比如穿越秦岭的中国高铁,那是靠原始的人力去硬挖的吗?当然不是。 那是现代科技、环境评估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才是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既有死磕的勇气,更有科学的头脑。 所以,这篇课文要教的,不该只是执着,更应是智慧。 说到底,大家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也反映了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文化。 一部分人很焦虑,觉得你敢质疑经典,就是动摇文化根基,是在盲目跟风西方的环保理念,是舍本逐末。 但换个角度想,真正强大的文化自信,是敢于让经典接受新时代的检验和盘问的。 一个经典之所以有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能不断激发新的思考。 把它从神坛上请下来,让它蕴含的奋斗精神和现代的生态观、效率观碰一碰,这非但不是亵渎,反而是给它注入了新的活力。 席慕蓉当年的那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但它激起的涟漪,却远比石头本身要大得多。 它提醒我们,再宝贵的精神传统,也需要在新时代里校准坐标。 愚公那股子坚韧劲儿当然要传承,但这不代表要僵化地复刻他的行为。 我们需要的是,让这种古老的毅力,和尊重自然、崇尚智慧的现代思想融合在一起。 所以,这篇课文不必离开课本,但它在课堂上的角色,是时候从一个标准答案,变成一个伟大的问题了。 对此,不少网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评价过去,愚公移山提倡的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而现在则提倡科技应用和环境保护;是的,我们可以不用移山而破坏环境,我们可以开隧道、架桥,也可以用先进的盾构机,但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还是应该提倡和发扬!” “愚公移山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对于一种恶疾是不是要有一种精神去克服他,去一点点搬掉他。对于一种社会丑恶现状,我们也要这种精神去与他斗争进而消灭它。这些顽疾就像大山,难道不去挖掉他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席慕蓉:诗歌拯救了我孤寂的学生时代

0 阅读:8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