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明德,却不想董明德不是一般的志愿军战士…… 1950年11月的朝鲜瓦院地区,志愿军战士董明德所在的部队刚完成对土耳其旅的伏击,正趁着夜色追击撤退的敌人。 连续三天三夜的穿插作战让他浑身像散了架,干粮早在昨天就见了底,嘴唇裂得渗血,右腿在翻越山梁时被弹片划开的伤口冻得发硬,每走一步都钻心疼。就在他扶着一棵枯树喘气的功夫,身后突然传来沉重的脚步声。 董明德猛地回头,昏黄月光下,土耳其士兵高挺的鼻梁和沾着尘土的军装格外扎眼。对方比他高出大半个头,手里的步枪还挂着刺刀,寒光在夜里闪得人发怵。 土耳其士兵显然也发现董明德没了反击力气,嘴里吼着听不懂的语言,举起步枪就朝董明德胸口刺来。董明德下意识往旁边一躲,刺刀擦着他的棉衣划过去,扎进了身后的枯树干里。 董明德知道自己不能退,身后是正在追击敌人的战友,身前是想置他于死地的敌人。他左手死死抓住对方的枪杆,右手摸向腰间——那里还别着一把缴获的刺刀,是之前和敌人拼杀时留下的。 土耳其士兵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快倒下的志愿军还有力气反抗,使劲想把枪从树干里拔出来。董明德咬着牙,忍着右腿伤口的剧痛,猛地把身体贴上去,右手的刺刀朝着对方的小腹狠狠刺了过去。 土耳其士兵发出一声闷哼,身体晃了晃,手里的枪也松了劲。董明德没敢停,他清楚战场容不得半分犹豫,又朝着对方的胸口补了一刀,对方才重重倒在雪地里,溅起一片雪花。 董明德扶着树干慢慢站起来,低头看着手里沾血的刺刀,胸口还在剧烈起伏。刚才那短短几十秒的拼杀,几乎耗尽了他最后一点力气,额头上的冷汗混着雪水往下流。 他想起出发前连长说的话,“咱们志愿军没别的,就是不怕死,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敌人往前一步”。这句话像团火,在他心里烧得滚烫,也让他忘了身上的疼、肚子里的饿。 当时的朝鲜战场,像董明德这样的战士还有千千万万。他们穿着单薄的棉衣,拿着落后的武器,却要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可没一个人退缩。就像瓦院地区这场伏击战,志愿军凭着顽强的意志,把土耳其旅打得节节败退,歼灭敌人近千人。 董明德休息了几分钟,把土耳其士兵的步枪从树干里拔出来,扛在肩上。他知道自己得赶紧追上战友,不能掉队。右腿的伤口还在流血,他撕下棉衣的一角裹紧伤口,一瘸一拐地朝着战友追击的方向走去。 雪地里,他的脚印歪歪扭扭,却一步比一步坚定。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面小小的旗帜,立在寒冷的朝鲜战场上,也立在每一个为和平而战的中国人心里。 后来有人问董明德,当时怕不怕。他笑着说,怕啊,怎么不怕,可一想到家里的爹娘,想到祖国的老百姓,就什么都不怕了。咱们打仗,就是为了让他们能过上安稳日子。 这样的故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每天都在发生。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长城,把敌人挡在国门之外,也用胜利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不好惹,中国军人不好欺。非洲志愿军 孔德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2025-10-23 14:55: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