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28军军长从军事学院毕业,准备赶往莆田赴任。组织上给了300元钱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2 13:37:28

1955年3月,28军军长从军事学院毕业,准备赶往莆田赴任。组织上给了300元钱,当做军长一家的路费,军长一路上省吃俭用。抵达28军军部时,军长身上还剩下192.2元,全部上交到后勤部门。 1955年3月,春寒料峭。刚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的詹大南,接到了新的任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军长。目的地,福建莆田。那里,是海防前线,炮声依稀可闻。 赴任之前,组织上给了他300块钱,明明白白写着:路费。这笔钱,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还得算上他妻子和孩子,一家人的安家费都在里头了。 组织上给詹大南的这300块路费,差不多就是一个军长一个月的工资,购买力相当惊人。 可詹大南是怎么花这笔钱的呢? 从南京到莆田,千里迢迢。他带着家人,一路上能省就省,吃饭就是家常便饭,住宿找最便宜的招待所。对他来说,这笔钱姓“公”,是国家的,是用来办事的,不是给他改善生活的。一分一厘,都得花在刀刃上。 等他风尘仆仆地抵达莆田,走进28军军部大门的时候,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顿家小,而是找到了后勤部门的同志。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仔细数了数,交了上去。 多少钱?一百九十二块二角。 三百块的路费,他只花了107.8元,剩下的,一分不留,全部上交。后勤的同志都愣住了,哪有领导出差回来还往回交钱的,而且还交这么多。詹大南却觉得理所当然:“这是国家给的路费,用不完,就必须还给国家。” 这件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说明问题。它说明了那个年代的共产党干部,尤其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高级将领,心里装着一杆什么样的秤。 詹大南要去领导的这支28军,也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队。它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是鼎鼎大名的“疯人”宋时轮。从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到淮海战场,再到渡江、解放福州,一路打下来,是把硬骨头啃出来的王牌。 把这样一支战功赫赫的部队,交到一个刚从学院毕业的干部手里,组织上是放心的。因为他们看重的,不仅仅是詹大南的军事指挥能力,更是他身上那种绝对的忠诚和廉洁。 一个连公家的192块钱都揣不热的人,他心里能装下什么私心杂念?一支由这样的人领导的部队,它的战斗力来自哪里?不仅仅是精良的武器和高超的战术,更来自那种上下一心、官兵一致的纯粹风气。 在那个年代,这种风气是自上而下的。 咱们再把目光往上看看,看看最高统帅是怎么对待钱的。 很多人都听说过,毛主席有一笔高达百万元的稿费。这笔钱在当时是什么概念?简直富可敌国。可他又是怎么花的呢? 首先,他的工资是自己主动降下来的。1955年评级,他本来可以拿最高档的640元,但他自己带头,只拿404.8元。他觉得,干部之间差距不能太大。工资不够花,家庭日常开销、招待老乡朋友、甚至多交党费,都从稿费里出。 这笔巨额稿费,由中央办公厅专门的会计室管着,他自己从不摸钱。他说过一句话:“未经我签字,一分不能动。”这笔钱最大的流向是买书,他一生自费买了近十万册书刊;其次是办学,他在中南海给警卫员办的“夜校”,所有开销都从稿费里出;还有就是资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一些写信求助的普通百姓。 莆田有个叫李庆霖的教师,生活困难,给主席写了封信。主席知道后,立刻批示,从稿费里拿出300块钱寄过去,信上说“聊补无米之炊”。 你看看,一个是军长,一个是主席,他们手里都经过“巨款”,但处理方式却惊人地一致:公私分明,克己奉公。 这种精神,就是一支军队、一个国家的“魂”。詹大南上交192.2元,和毛主席寄出300元,本质上是一回事。他们都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纪律,看得比天还大。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些故事,有时候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军长,动用一点路费,别说剩了,就是超支了,又算得了什么? 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逻辑,那个时代的价值观。 他们是从尸山血海里走过来的,亲眼见过旧社会是什么样子,知道这个红色江山来得有多不容易。 所以他们对手中的权力、对支配的财富,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和警惕心。他们害怕自己会变成曾经所推翻的那种人。 这种敬畏感,体现在詹大南上交的192.2元里,体现在丁盛将军对自己工资几十年变化的清晰记忆里,也体现在毛泽东主席那本精打细算的稿费账本里。 钱,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改善生活,可以办很多事。但对于那一代革命者来说,钱也是最危险的东西。守不住对钱的底线,就守不住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詹大南将军后来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他指挥的28军在福建前线守卫海疆,立下了赫赫战功。而那个关于192.2元的故事,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播撒在了部队的土壤里,成为一种无声的传统。

0 阅读:1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