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修建一条长达2公里的电磁发射轨道,但经专家论证后认为:

寻觅往昔风华 2025-10-22 10:25:06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修建一条长达2公里的电磁发射轨道,但经专家论证后认为:造价过高且施工困难,其实,这一设想正源自他对电磁发射技术的深厚积累。   马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电磁技术专家,在舰船电力系统、电磁弹射、电磁武器等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代,他的团队攻克了舰载电磁弹射的核心技术,把我国电磁发射推进到世界领先的位置,正是有了这层积淀,他才敢于跳出实验室思维,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青藏高原,一条长度达2公里的电磁发射轨道。   选址在海拔高、空气稀薄的高原,是为了让电磁轨道发射载荷时能更轻松穿过大气层,大幅减少阻力损耗,提高能源效率,但是,这个提案一提出就引发大量质疑——高原缺氧、冻土不稳、物流成本惊人,这条轨道到底是想象的“未来基建”,还是现实无法负担的“科技乌托邦”?你觉得,马伟明这个设想,有必要干下去吗?   说白了,这想法像一记重锤,砸在中国工程技术的边界上,谁都知道青藏高原施工有多难,冻土层像呼吸一样胀缩,混凝土浇筑温差大容易开裂,别说2公里轨道,修条铁路都得把地基打得像艺术品,但越是难的地方,越有人愿意去挑战。   马伟明这个设想不是空喊口号,他的思路,是沿着中国电磁发射这条技术主线一步步往前推的,舰船电磁弹射能用,那为啥地面不能搞大尺度的?能量来源、电磁加速、轨道控制,这些核心环节已经有技术积累,只是换了个场景,挑战级别翻了几倍。   但反过来看,这种想法真有必要立刻动手干吗?答案是不一定,关键不在于“马上实现”,而在于它有没有价值去“被想象”,有时候技术不是一步到位干出来的,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设想,把技术链条一节一节往前拉。   中国高原工程不是第一次走极限了,从青藏铁路到海子山宇宙线观测站,哪个不是在“不可能”里硬磕下来的?每一次攻坚,背后都带出一堆新材料、新工艺、新机制,这条电磁轨道建不建得成,倒是其次,它更像是个方向标,逼着人去思考:未来的大规模轨道发射,能不能不靠火箭?载荷上天,能不能靠纯电?这些想法就像种子,先栽下去,总有开花的时候。   更值得一说的是,这类设想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科技态度,有的国家技术停滞不前,天天在能源问题、成本控制、流程优化里兜圈子,我们在思考怎么拉开下一个时代的门缝,2公里电磁轨道,哪怕现在还在PPT阶段,它照亮的是一条技术快车道,而这种主动把不可能拉进视野里的魄力,才是技术进化的发动机,别人看不懂没关系,能把复杂的东西先想清楚再干出来,那才是真本事。   敢想,并不等于胡来,但不敢想,就永远到不了下一个技术山头,这条轨道的意义,不在它能不能建成,而在它能不能让更多人敢去碰技术的天花板,就像马伟明本人说过的一句话:技术要有锋利的棱角,才能划开未来。   那你觉得,如果真能把这个电磁轨道建出来,中国会不会彻底改写太空发射的游戏规则?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马伟明递补中央委员,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

0 阅读:86

猜你喜欢

寻觅往昔风华

寻觅往昔风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