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收购的,所以说,安世半导体如果最终破产了,那么损失的只有中企,至于荷兰,原本就是抢夺的,能有什么损失呢? 2018年,中国闻泰科技收购源自飞利浦的安世半导体,这笔交易在当时被视为中国进军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一步,安世可不是普通公司,它在全球半导体行业里是个“老字号”,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地都有研发中心和工厂。 确实,如果安世真的破产,中资的巨额投资首当其冲,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半导体行业就像精密编织的全球网络,环环相扣,安世在荷兰有着深厚的根基,那里有大批研发人才和高技能工程师,这些人才是荷兰科技生态的宝贵财富,一旦流失,对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都是打击。 再说,安世与荷兰本土企业、研究机构形成的合作网络,这些看不见的“软实力”一旦断裂,损失可不是账面上能体现的。 说到底,半导体被称为“工业粮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国收购安世,是为了补足产业链关键环节,而荷兰虽然出售了股权,但从未放弃在半导体领域的话语权。 看看荷兰的ASML,全球光刻机巨头,就知道半导体在荷兰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安世与ASML这样的公司形成的产业链协同,是整个欧洲科技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全球技术民族主义抬头,各国都在争相构建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但这真的明智吗? 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发展从来不是零和游戏,想想看:晶体管发明在美国,完善在日本,规模化在东亚,最终惠及全球,如果每个国家都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小圈子,最终只会推高全球的创新成本,拖慢技术进步的速度。 安世的案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困境: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谁能在技术封锁中独善其身。 在我看来,讨论安世破产“谁损失大”,本身就陷入了误区,半导体产业的真正危机,不在于具体某笔交易的得失,而在于全球创新生态可能遭到的破坏。 半导体产业天生就是全球化的,它资本密集、技术迭代快、分工极其精细,中国有市场和应用场景,荷兰有光刻技术,美国有设计软件,台湾有制造工艺,这是数十年自然形成的、最高效的产业分工,强行打破这个体系,对谁都没好处。 技术保护主义短期看似有利,长期必定损害创新能力,回顾半导体发展史,真正的突破都发生在开放交流的环境中,日本半导体在1980年代能迅速崛起,离不开早期的技术引进,韩国存储芯片能成功,也得益于国际合作。 或许可以探索建立跨国技术合作的新机制,比如成立半导体行业的国际监督组织,既促进合作,又保障安全,或者设计更灵活的知识共享模式,让技术能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有序流动。 对中国来说,收购安世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资产买卖,更是学习全球技术管理的契机,如何把国际资源融入自主创新体系,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对荷兰和欧洲而言,则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与全球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说到底,半导体产业的未来不应该是一场“你输我赢”的博弈,而应该是在明确规则下的合作竞争,各方都需要在保障安全与推动进步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智慧,更需要超越短期利益的远见。 毕竟,我们共同面对的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医疗健康等重大挑战,都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而这离不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通力合作。 当技术的光芒被国界遮挡,人类前进的脚步就会变慢,安世的案例告诉我们:在这个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合作不是选择,而是必须。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后,中国禁止出口安世中国生产的部件和组件。这就意味着荷兰安
【1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