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万万没想到,禁令还没生效,格力就直接甩出了破局的“王炸”! 刚把碳化硅外延炉、DUV光刻机加进对华出口禁令清单,格力转头就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成了国产的,砸了21.8亿不说,还比原定时间早四个月交货。这哪是临时抱佛脚,分明是早有准备。 这份准备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格力便已意识到芯片自主对企业乃至产业的重要性,正式开启芯片研发之路。2018年成为关键节点,格力不仅斥资10亿元成立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专攻芯片,还计划三年内投入500亿元用于芯片制造,决心可见一斑。 为突破技术壁垒,格力采用研发与资本联动的策略。2018年末,其出资30亿元参与闻泰科技收购安世集团,间接切入这家IDM模式半导体企业的技术体系;后续又通过定增、融资等方式,先后布局欧比特、艾派克微电子等多家芯片企业,构建起多元技术储备。 多年投入终见成效。截至2022年底,格力自主研发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1亿颗,广泛应用于空调等终端产品,其中人工智能芯片还实现空调节能增效超15%。2024年,其芯片业务收入达150亿元,净利润35亿元,成为集团第二大盈利来源。 此次订单替换更是产业链协同的结果。格力将原计划采购荷兰设备的订单,转向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等国内供应商,而这些企业彼时已实现碳化硅外延设备1000小时连续拉晶,良率达92%,技术指标对标国际一线。 这一操作背后,是格力在碳化硅领域的深度布局。其投资近百亿元建设的亚洲首座全自动化碳化硅芯片工厂,从奠基到通线仅用388天,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70%,2024年底已实现量产,为设备替代提供了产业基础。 从荷兰此前的禁令效果看,这种封锁实则加速了国产化进程。2023年荷兰首次限制光刻机出口后,ASML在华市场份额从29%降至23%;2024年进一步收紧管制,直接导致其营收损失10%-15%。格力的举动,正是对这种技术封锁的有力回应。 从格力的历程可看出,核心技术无法依赖外部供给,持续研发与产业链协同才是破局关键。这种自主可控的发展路径,不仅让企业抵御了外部风险,更推动了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进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荷兰万万没想到,禁令还没生效,格力就直接甩出了破局的“王炸”! 刚把碳化硅外
微笑着前行
2025-10-19 12:27: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