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走了!他曾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获得诺奖,而是帮中国人克服了不如人的思想,其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信,有三个来源,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战争!杨振宁是炎黄子孙的精英! 先生的这份自信底气,源于他震撼世界的学术成就。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这一发现直接颠覆了物理学界延续百年的认知。更深远的是他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该理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视作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现代物理学基石。 这些成就的诞生,并非偶然。早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时,杨振宁就开始深耕电磁学规范不变性领域,持续探索基本粒子的统一描述方法。1967年,他发现的一维量子多体问题关键方程式,与后来巴克斯特提出的方程形成“杨-巴克斯特方程”,直接开辟了统计物理研究的新方向。这种跨越数十年的深耕,正是他“宁拙毋巧”治学态度的生动体现。 虽身居海外,先生的目光始终未离开故土。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他便主动申请回国探亲,成为冷战时期首位访华的顶尖美籍科学家。见到挚友邓稼先,得知中国原子弹完全自力更生研制时,他当场激动涕零,这份情感里藏着最深沉的民族自豪。返美后,他奔走于多所大学演讲,直接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称作“中美学术交流第一人”。 他为祖国科技发展的奔走从未停歇。1972年回国时,他向周恩来总理提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这一建议对我国科研体系的恢复起到关键作用。1980年,他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都成了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力推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到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他的建议始终紧扣国家需求。 1999年,先生正式出任清华大学教授,把余生完全献给了故土科教事业。已近八旬的他亲自为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在课间与学子亲切交流,毫无学界泰斗的架子。他募集资金创立清华高等研究院基金会,引进姚期智等顶尖人才,推动冷原子物理等基础学科快速发展。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行动践行“归根”誓言。 2021年,他将2000余件珍贵资料捐赠清华,设立“杨振宁资料室”,又在学术研讨会上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追忆挚友,道尽赤子情怀。直至生命终点,他留下的不仅是“杨-米尔斯理论”等学术遗产,更有跨越世纪的家国担当。 从清华园出发,遍历世界舞台,最终回归故土,先生的人生画成了一个圆满的圆。他用百年人生证明,真正的伟大人物,既能攀登人类认知的高峰,更能以自身光芒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他所培育的自信,早已融入中国科技发展的血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杨振宁先生走了!他曾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获得诺奖,而是帮中国人克服了不如人
微笑着前行
2025-10-19 00:35: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