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说台湾头上堰塞湖,杨振宁三次告别:一个在筑坝,一个在看崩》 “台湾是堰

敏锐德鲁 2025-10-18 16:41:23

《张亚中说台湾头上堰塞湖,杨振宁三次告别:一个在筑坝,一个在看崩》 “台湾是堰塞湖,随时可能溃堤。” 张亚中这句话不是警告,是期待。 他怕的不是灾难,而是——水不够高,冲不出历史地位。 可就在同一片华语舆论场,百岁杨振宁悄然完成三次告别: 告别美国国籍,告别“资产阶级科学观”,最后,告别政治喧嚣。 他不站队、不煽动、不制造对立。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危机,从不在湖面汹涌时爆发,而在地壳无声移动中注定。 张亚中的“堰塞湖论”,本质是恐惧的修辞学。 把2300万人的命运,简化为一个等待决堤的地质隐患; 把复杂的政治僵局,包装成“迟早要出事”的宿命预言。 这不是战略,是懒政的诗意化表达——反正要塌,不如我来喊塌。 而杨振宁的一生,恰恰是对这种“宏大叙事暴力”的反叛。 他在西南联大饿着肚子算方程,在芝加哥大学顶着种族歧视做实验, 晚年回清华教本科生力学,每天步行上班。 他从未宣称“拯救中华科学”,却用一生重建了中国与世界知识体系的连接。 两相对照,刺眼极了: 一个在不断加高情绪的堤坝,等着某天“证明自己正确”; 一个在默默疏通文明的河道,防止洪流吞噬所有理性。 今天的困境是: 张亚中的声音被放大成“爱国标配”, 杨振宁的沉默却被讥为“老糊涂”。 我们热衷制造危机感,却回避真正耗时费力的沟通、制度建设与互信积累。 更危险的是,当“堰塞湖”成为主流比喻, 等于提前为冲突开脱: “不是我要炸坝,是它本来就要垮。” 于是,和平的责任,被悄悄转嫁给“注定的灾难”。 可历史从不会因为谁喊得响就改道。 它只惩罚那些,在还能修桥的时候,选择筑坝的人。 张亚中想当警报者, 杨振宁早已看清: 最大的危险,是让警报声盖过所有对话的可能。 张亚中在台演讲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敏锐德鲁

敏锐德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