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结清尾款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别觉得这商家做事极端,换谁天天被坑也得想辙自保。 义乌那些做小商品的,利润本来就薄得可怜,一笔生意赚不了几个钱,可印度商人里不少人就盯着这点,琢磨着各种办法占便宜。 砍价能砍到让人哭笑不得,报个价过去,直接对半砍,砍完还不算,等货到手了又说质量有问题,逼着再降价。 不同意?那就拖着不付款,要么干脆失联,电话不接信息不回,让人找都没法找。 更过分的还有用假执照、假水单骗货的,货一到手就没了踪影,留下商家对着空荡荡的仓库傻眼。 之前就有俩印度商人欠了十六个义乌商户的钱,总数到了上千万,其中一个商户打官司赢了,法院判对方给一百万货款和利息,结果那俩印度商人连判决书都不肯签。 商户想追回来钱,难上加难。跨国维权哪是那么容易的,程序又多又复杂,耗上大半年甚至几年都有可能,最后就算赢了官司,执行起来还是麻烦,不少人到最后落个"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结局。 去年一年,就因为印度商人的诈骗和拖欠,义乌商户损失加起来超过五个亿,被骗的商家上千家。 这些损失,对那些小本经营的商户来说,可能就是压垮生意的最后一根稻草。 义乌商家们也是在一次次吃亏里练出了经验,最早可能还抱着和气生财的想法,答应一些不合理的付款条件,结果吃了大亏。 慢慢的,大家都学聪明了,开始琢磨各种自保的办法,除了发单只鞋,还有人卖灯具只发光源,卖家具先发零散部件,核心就是不给完整能用的商品,让对方没法直接卖也没法用。 后来更干脆,不少商家直接要求全款到账才接单,要么就全款给个折扣,不然免谈。 这招看着强硬,效果却很明显,货款纠纷少了很多,商家的利润反而稳了些。 有人说这是歧视,其实真不是,做生意讲究的是对等和诚信,你守规矩我自然好好合作,你总想占便宜,人家当然要设防。 印度市场里竞争太激烈,不少商人利润空间小,就想从货款上抠钱,加上当地一些政策管制,让付款流程变得更复杂,风险也跟着高了。 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不守信用的理由,义乌商家们搞的这些办法,本质上就是被逼出来的生存智慧,不是想故意刁难谁,只是想保住自己的血汗钱。 现在义乌商户之间还会互相通气,成立了所谓的"关税预警联盟",谁遇到了不靠谱的买家,就把信息共享出来,提醒大家避开坑。 市场里还有专门的平台记录这些失信的企业,一旦上了黑名单,以后再想拿货就得预付大部分货款,相当于用集体的力量给诚信加了道锁,这些做法看着简单,却都是一次次损失换来的经验。 那些觉得商家做法太绝的人,可能没见过小商户被逼到绝境的样子。 辛辛苦苦备货、生产、发货,投入的都是真金白银,最后拿不到货款,房租、人工、原材料的钱都没法结,一家人的生计都受影响。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国际面子"根本不值钱,能保住本金才是最实在的。 印度商人里也有守规矩的,但架不住坏规矩的人太多,连累得整个群体都失去了信任。 做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诚信才是能长久合作的根本,印度买家要是能守信用,按时付款,自然能拿到完整的货物,还能和商家建立长期合作,拿到更优惠的价格。 商家要是不用天天防着被骗,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上,对双方都是好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印度客户也接受了这些付款条件,毕竟中国制造的小商品性价比高,在当地很有市场,就算要全款,该买还是得买。 这说明只要规则明确,双方都能接受,生意照样能做起来。所谓的博弈,最后还是要回到诚信和规则上来。 外贸生意里的这些弯弯绕绕,说到底就是信用体系没跟上,要是有靠谱的担保机制,有简单高效的维权渠道,商家不用靠发单只鞋自保,买家也不用因为全款条件犯难。 可惜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这些"土办法"就成了保护自己的最有效手段。 生意场上从来不是靠算计就能长久的,你耍一次小聪明,可能赢了眼前的小利,却丢了长远的机会。 义乌商家的这些做法,不是教人参谋算计,而是在教人生意场上的底线。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论史家
2025-10-18 15:37: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