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中国生产的任何产品,全部购买美国的产品。 (信息来源:《美国议员关于停止购买中国产品的发言记录》,美国国会官网) 美国共和党籍参议员斯科特声称:“所有美国人应抵制中国货”,“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中国是敌人”。他声称:“美国人每购买每一件中国商品,每一架中国制造的民用无人机,就是在帮助美国的敌人来对付美国。” 这话听着挺唬人,可真要较真起来,别说普通美国人受不了,连美国企业都得喊救命。 去沃尔玛转一圈就知道,货架上的儿童玩具、服装鞋帽、小家电,十件里有七八件印着“中国制造”。不是美国人不想买本土货,实在是差价太离谱。一件中国产的纯棉T恤可能只要十几美元,要是换成美国本土生产,光人工成本就得翻好几倍,最后售价至少得涨到三四十美元。 对于靠月薪过活的普通家庭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全家的衣物、孩子的玩具、厨房的餐具全换成美国货,每月开支至少得多出三成,这日子压根没法过。斯科特自己穿着定制西装或许不在乎,但那些住廉租房、吃救济粮的底层民众,哪扛得住这种物价暴涨? 普通人受不住,美国企业更得喊救命。很多美国品牌早就把生产环节放在中国了,不是因为“帮敌人”,而是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就拿苹果手机来说,从芯片封装到屏幕组装,从电池生产到外壳加工,周边配套的工厂能在几公里内凑齐,今天下单明天就能投产。 要是突然停用中国产的零部件,苹果要么得花几年时间重新在东南亚建供应链,要么就得接受手机售价涨两千美元的现实。更别说那些依赖中国原材料的行业,全球近九成的精炼稀土都出自中国,美国自己七成多的稀土进口都得靠中国,而稀土又是造芯片、新能源车、导弹的关键材料。真断了中国货,美国的新能源车工厂得停工,军工企业得断料,硅谷的科技公司都得跟着喝西北风。 有人说可以换成其他国家的产品,可这压根不现实。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不是一天两天攒出来的,从原材料采购到零部件加工,再到最终组装,形成了密不透风的产业网络。 比如做一双运动鞋,中国能同时搞定鞋面布料、鞋底橡胶、鞋带缝线的供应,交货周期只要两周;要是转到越南生产,光等布料从中国运过去就得一周,零部件不全还得再等,交货周期至少得拉长到两个月,成本还得涨一成。 美国企业要是真把订单从中国转走,要么得忍受交货延迟,要么得承担更高成本,最后要么裁员降薪,要么倒闭关门,倒霉的还是美国工人。 更有意思的是,斯科特只提“抵制中国货”,却绝口不提美国对华出口的事儿。美国农场主每年大把的大豆、玉米、液化天然气都要卖到中国,光大豆一项每年就能赚几十亿美元。要是中国反过来抵制美国货,这些农场主的作物就得烂在仓库里,贷款还不上,农场都得被银行收走。 2018年贸易战的时候,美国农民就因为中国加征关税亏得血本无归,政府给的补贴根本填不上窟窿,当时抗议的人群能从白宫门口排到国会山。斯科特现在喊着抵制中国货,怕是忘了当年那些农民的怒火。 再说所谓的“帮助敌人”,纯属偷换概念。中国出口美国的大多是民生用品,而美国卖给中国的不少是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这本来就是互利共赢的买卖。 美国人买中国的便宜商品,省下的钱能用来消费、投资,拉动美国本土经济;中国赚来的外汇又能买美国的农产品和能源,帮美国创造就业。要是真切断这种联系,美国的通胀得再往上飙,企业利润得往下滑,最后受伤的还是美国自己。 斯科特这种说法,说白了就是政治作秀。他只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却看不到背后全球产业链的紧密联系,看不到美国民众和企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真要按他说的做,不是“对付中国”,而是给美国经济捅刀子。普通民众得为物价暴涨买单,企业得为供应链断裂发愁,农场主得为产品滞销流泪,最后只会把美国拖进经济泥潭。 现在的世界早就不是“非此即彼”的时代了,中美之间的经贸联系就像拧在一起的麻花,想硬生生扯开,只会两败俱伤。斯科特要是真为美国好,与其喊着抵制中国货的空口号,不如想想怎么提升美国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力,怎么让美国产品既有质量又有价格优势。不然这种脱离现实的提议,除了博眼球,只会暴露自己的短视,最后落得个贻笑大方的下场。
美议员: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中国生产的任何产品,全部购买美国的产品。
阿智通鉴
2025-10-16 11:54: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