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外交部突然宣布了 10月15日,中方回应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

沈言论世界 2025-10-16 10:52:09

快讯!快讯! 外交部突然宣布了 10月15日,中方回应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林剑表示,作为原则,中方支持中欧企业基于市场原则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这句话看似平实,其中却有重点。首先强调的是“市场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任何合作、任何技术交流,都应该是企业自愿、市场驱动的结果,而不是某一方压迫另一方“交出技术”。这其实是在重申国际经贸合作的基本准则:公平、自愿、互利。   其次提到“互利共赢”,这四个字是中国对外合作政策的一贯立场,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过去几十年实践出来的。   中企愿意走出去,也乐于合作,但前提是对等、尊重、双赢。如果合作变成了单方面的“技术输出”或者“被迫让利”,那就背离了合作本意。   这种“技术诉求”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当前全球产业竞争的焦虑感。中国制造,尤其是新能源领域,比如电动车、电池、新材料,这几年在全球市场表现太过亮眼,不仅抢占了市场份额,也打破了西方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垄断格局。   欧洲一些政策制定者面对中国技术快速崛起,不是选择迎头赶上,而是希望通过政策施压、设置贸易壁垒等方式来“平衡竞争”。   但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恐怕不太可能。技术不是靠施压来的,是靠研发和投入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中国企业靠的正是这个路子,哪怕曾经起步落后,但靠着持续创新、市场倒逼,逐渐站稳了脚跟。   现在中方的回应,态度既坚定又理性,没有情绪化,也没有回击式的措辞,而是重申了一个底线:合作可以,前提是市场自愿;互利共赢,不等于单方面让利。   这种表态其实也给欧方指了一条更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路径。如果真希望与中方在高技术领域深度合作,那就应当在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展开,而不是通过施压或设限来“要成果”。   中欧之间本身互补性强,很多产业链上都有协同空间,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只会削弱这种协同效应,对双方其实都是损失。   有意思的是,在外交部表态后,网上的评论也是一边倒地支持中方立场。大家越来越清楚,技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在这点上,中国企业值得被尊重。欧洲如果真心想要技术合作,应该从自身研发能力、政策支持、产业环境着手,而不是寄希望于通过“谈条件”让中国企业交出核心技术。   这次外交部的回应不仅是对一个具体事件的表态,更是对当前全球贸易规则、技术合作原则的再次强调。   在当今全球产业链日益交织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胁迫性政策都难以持久。中国坚持市场原则、尊重企业意愿的立场,既是对国内企业的保护,也是对全球市场合作秩序的维护。 素材来源:欧盟拟迫使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 外交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采取保护主义 2025-10-15 16:28·新京报

0 阅读:74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