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股神”巴菲特宣布退休,他表示:未来50年,日本和美国将更强大,但他接下来提到中国的一番话,更是引人关注! 2025年5月,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照常在奥马哈举行,95岁的沃伦·巴菲特站在讲台上,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地宣布:他将在年底退休,正式卸下CEO的职务。 不过真正引发全球关注的,还不是他“谢幕”,而是他在告别演讲中,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判断。 他说:“未来50年,美国和日本会变得更强。”紧接着话锋一转,说起中国:“中国也有巨大的潜力,但关键是它必须处理好一些结构性的挑战。” 他提到的三个国家,正是当今全球经济的核心。他对美国的信心,对日本的重新评估,以及对中国的审慎提醒,迅速成为财经圈热议的焦点。 很多人觉得日本经济沉寂多年,股市迟迟不涨,企业不思进取,但巴菲特却在过去几年悄悄加仓,投下重注。 他买入了五大日本商社的股票,包括伊藤忠和三菱商事,金额高达百亿美元,而且还持续增持。 他看好日本是因为两点:一是估值低,二是基本面好。日本企业的市盈率、市净率长期被低估,很多公司现金流良好但股价却不高,正好符合他“用合理价格买优秀公司”的投资理念。 更重要的是,日本正在进行公司治理改革,提高股东回报,释放出更多投资价值。 除了财务层面,日本制造业的韧性也让他印象深刻。从精密仪器到关键零部件,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种稳扎稳打的产业基础,正是他长期投资的理想标的。 美国则是他最熟悉的“根据地”。他说,美国经济的最大优势,不是GDP数据有多好看,而是“自我修复”的能力。 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新冠疫情,美国每次都能在重创中迅速反弹。 他特别强调,美国的“创新引擎”仍然强大。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持续投入研发,资本市场也为这些高风险行业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他认为,只要美国能继续保持这种创新环境,它的增长就不会停滞。 而中国,是他讲得最少但讨论最多的一段。他没有否定中国的发展,而是点出了“结构性挑战”四个字。他提到,中国在新能源、制造业等领域有明显优势,但产能过剩、转型阵痛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比如新能源领域,中国在光伏、电动车、锂电池方面的领先地位已是全球公认。比亚迪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巴菲特2008年投资至今,收益翻了几十倍。 这家公司不仅技术领先,还拥有完整的供应链和强大的本土市场,是中国制造向高端跃升的标杆。 但与此同时,中国一些行业发展过快,竞争过于激烈,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频发。这种不健康的扩张模式若不加以调整,可能会拖累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巴菲特的态度很明确:中国的潜力巨大,但要走得更远,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 他既没有唱多,也没有唱衰,而是给出了一个中性的判断:未来能不能抓住机会,取决于改革的决心和执行力。 这番话,不只是对中国的“诊断”,更是一种国际投资人的视角。他不看表面热闹,只看长期趋势。 他相信中国具备成为全球经济支柱的能力,但同时也指出,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一向强调长期主义,这次对三个国家的判断,也是基于50年的时间维度。日本的价值洼地,美国的制度韧性,中国的产业潜能,都是他在观察全球经济时抓住的“确定性”。 他说过一句话:“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但这句话的核心,其实是要看清楚价值,而不是跟风追涨杀跌。 这一次,他看好日本,是因为它的资产被长期低估;看好美国,是因为它的体制能不断自我更新;对中国,他提醒要在转型中找方向,在挑战中稳住节奏。这三种判断背后,其实都是对“价值”和“长期”的执着。 一个95岁的老人,站在时代的尾声,说了一段关于未来50年的话。他不像年轻分析师那样情绪激烈,也不像政客那样修辞华丽。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退休演讲,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未来地图。地图上没有绝对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领跑者。 日本在找回信心,美国在巩固优势,中国在寻找路径。关键不是现在谁更强,而是谁能更久。 时代会继续往前走,但真正稳得住的人,永远是那些能看清大局、守住节奏、不被情绪裹挟的人。这或许正是巴菲特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财富。
95岁的“股神”巴菲特宣布退休,他表示:未来50年,日本和美国将更强大,但他接下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0-15 17:47:35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