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给中国的3个警告:别低估美国的残暴,它不会让中国崛起! 约翰·米尔斯海默作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把话说得很直——美国绝不会坐视另一个大国在亚洲崛起,尤其是像中国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新兴力量。 今天,到了2025年,他的这番话听起来不仅没过时,反而像是预言成真。 这位现实主义大师在他的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里明确指出:国际关系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实力的丛林。美国作为已经坐稳霸主位置的国家,不管嘴上怎么说“合作共赢”,骨子里只信一个道理——谁威胁我,我就收拾谁。 这不是空口白话。想知道美国会怎么动手,就得先听听米尔斯海默的三个警告。这三点,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刀真枪地在全球舞台上上演着。 第一件事,美国最怕的,不是中国的军舰,也不是导弹,而是中国这套干实事的模式。 美国几十年下来靠的是“画大饼”——自由市场、民主制度、私有化,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输出一套带有政治附加条件的制度模板。 世界银行、IMF都是它的工具,谁想借钱,先得听它的话。 但中国搞的却是另一套。比如非洲的基建项目,像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园,都是中国企业一手包办,不但不附加政治条件,还真让当地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就让美国坐不住了。自己几十年讲的“发展处方”越来越没人信,中国这一套反而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于是,美国开始把中国模式污名化,说这是“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甚至搞舆论围攻,拉着媒体、智库、盟友一起唱衰中国,生怕别人觉得中国模式比它那一套更靠谱。 美国担心的不是中国“帮了谁”,而是担心世界越来越多国家不听它的了。意识形态这根指挥棒要是掉了,美国的“软实力”也就没了底气。 第二个警告,是关于“动刀子”的事。过去几十年,美国军舰在中国家门口来去自如,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在南海、台海、东海横冲直撞。 可现在,这种日子越来越难过了。中国的“拒止能力”已经不是纸老虎。 东风-26这类导弹,直接把美国在关岛的基地纳入打击范围;福建舰航母上电磁弹射的技术,缩小了和美国航母的技术差距;055型万吨大驱、南海岛礁的防御体系,把整个第一岛链变成了中国的“门槛”。 为此,美国正拼命重组盟友体系,搞QUAD、拉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加上菲律宾的基地扩张,想在第一岛链外织一张“安全网”。 但问题在于,不是每个盟友都愿意替美国出头,比如韩国更关心朝鲜,东盟国家普遍不想选边站。 美国拉人围堵中国,看起来热闹,但“铁板一块”的梦想,始终悬在空中。 第三点最直接:美国不会手软。如果说前两点是“怕失去面子”,那这第三点就是“怕失去命根子”,就是美国的霸权地位。 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打响了对华贸易战,加关税、封堵高科技、拉芯片联盟。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就是不让中国在关键领域“出头”。 这些招数其实不新鲜。当年日本经济起飞,美国就搞了《广场协议》,直接让日元升值、经济泡沫破裂,硬生生把日本拉下马。 今天对中国的操作,不过是老一套换了对象。 2025年,美国还在讨论是否对中国的银行进行“系统性制裁”,这已经不是打贸易战那么简单,而是要动金融命脉。 米尔斯海默说得没错——美国不会遵守它自己订的规则,一旦觉得霸权地位有威胁,它的出手会很“残暴”。 中国也不是坐以待毙。面对打压,中国正在悄悄“脱钩”高风险依赖。一方面,国产芯片设备在28nm制程上实现突破,填补了关键技术的短板;另一方面,人民币在非洲的跨境结算份额不断上升,说明中国在构建自己的金融替代系统。 中美之间的博弈,不是你来我往的口水仗,而是实打实的力量碰撞。 米尔斯海默的三个警告,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告诉所有人一个事实:在国际政治这场没有裁判的比赛中,美国能做的,不只是“讲规则”,它更擅长“改规则”,甚至“砸桌子”。谁敢挑战它的地位,它就敢下狠手。 这场博弈并不是一边倒的。中国的底气,来自于它在全球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来自于越来越多国家的信任和合作伙伴关系,也来自于对自身战略节奏的把控。 这不是一场短期的较量,而是一场持久战。米尔斯海默说得再明白不过:美国不愿意让中国崛起,那中国就得靠自己走得更稳、更远。幻想别人为自己让路,是最危险的思维。 真正的安全感,要靠实力说话。
在美国学界,能把大国之间的明争暗斗说得赤裸裸的学者不多,约翰・米尔斯海默绝对是其
【2评论】【1点赞】
用户11xxx20
我们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小康,美国从来没有善良对待过我们,有的是残酷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