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老照片里,总能看到奇特一幕:男女老少围坐在蒸汽弥漫的澡堂,个个赤身裸体,神情自然,好像进了澡堂连性别都能蒸化。 旁人看到会震惊,当年的日本社会却习以为常。那一桶桶热水,不只是洗去尘土,更洗出了一段特殊的社会文化。 日本的澡堂文化起源并不“风月”,而是宗教。古代佛教讲究净身,入寺前要洗净尘垢。早期的澡堂往往修在寺庙内,称为“汤堂”。僧人泡汤,民众也能随喜入内,带点施舍性质。 蒸汽在木屋里翻滚,光影晃动,空气潮湿得像能捏出水。洗澡在那时,是信仰的一部分,人人都可参与。 时间推向江户时期,澡堂从寺庙走进城市,成了街头日常。东京那时叫“江户”,到处都是烟气升腾的公共浴场。工匠收工、商人赶集,晚上一股脑往澡堂钻。 木桶、长凳、蒸汽、喧嚣,一天的疲惫都泡散。最特别的是,那时的澡堂多为男女共用,称作“混汤”。并非放浪,而是社会分工明确,空间紧凑,大家习惯在一起洗。 衣不蔽体不算丑事,讲究的只是干净与秩序。 当时的澡堂也没什么隐私,洗浴区只是隔了块木板。 人们彼此熟识,见惯不怪。工人泡在一起谈工价,老妇人泡着数米钱,孩童追着水桶打闹。 空气里混着肥皂、木香和温泉味。没有人避讳眼神,也没有人心生尴尬,这一切都自然到让外人困惑。 混浴的习惯并非全无争议。幕府曾多次下令“男女分汤”,担心不守礼法。令是令,执行却不严。江户人笑称,官府的规矩泡到水里早就化了。 到了明治维新,情况开始变化。 西方思想涌入,日本社会对“文明礼仪”的理解发生转折。 欧洲传教士看到混浴场景大为震惊,称其“有伤风化”。日本政府担心形象受损,便出台法规,要求公共澡堂男女分隔。 明治政府动作迅速,全国范围的澡堂开始装隔断、设独立入口。城市浴场率先分区,农村温泉还保留旧俗。 某些山区温泉,如群马、秋田一带,仍然坚持混浴传统。老人们说,那是祖辈的方式,改不得。 外界笑他们“守旧”,他们回一句:“洗干净就行。”这份倔强让混浴在偏远地带留了一线火。 20世纪初,混浴仍存在,只是范围越来越小。大城市里,男女分区成常态。东京、大阪的澡堂干净明亮,隔断精致,仿佛进入西式温泉馆。 木桶换成瓷盆,蒸汽管道取代烧柴。日本的“文明洗浴”就此诞生。虽然男女分开,但公共洗浴的热闹仍旧。 人们泡汤、闲聊、交友、放松,澡堂依旧是城市的“社交场”。 进入现代,日本人把澡堂视为生活节奏的一部分。下班泡汤,旅途中泡汤,家族出游还得泡汤。混浴逐渐退居角落,却从未完全消失。 北海道、秋田、长野等地的老温泉,还能见到混浴池的影子。 山泉汩汩,石池古旧,入汤前用毛巾遮身。那些坚持的地方,更像在守护一种时代记忆。 外界常误以为日本过去的混浴是“放纵文化”,事实却不同。澡堂文化的核心是洁净、平等、共享,而非情色。 社会讲究“同汤共浴”,意在消除身份隔阂。 商贩、学者、武士同坐一池,谁也不会高谁一头。热气腾腾的汤池,是最朴素的社交空间。 现代日本的温泉旅馆里,有的仍提供混浴体验,需提前预约。 更多的年轻人把这看成“传统文化”而非“风俗奇观”。 日本旅游局甚至在官方资料中强调:混浴是一种历史遗产,不是猎奇表演。对他们而言,那是先人留下的生活方式,一种关于平等、洁净与社群的延续。 回看那张1900年的老照片,木桶里泡着男女几人,神态平静,姿势自然。画面里的世界,没有现代人的尴尬与距离,只有热水、蒸汽、人与人之间的放松。 那不是放纵,而是一种文化底色的写照。 从宗教净身到民俗共浴,从江户街头到明治法令,日本澡堂的变迁,像一面镜子,映出社会从古朴到现代的脚步。 混浴的故事不是奇闻,而是文化流转的缩影。热水冒出的雾气散了,留下的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洗去疲惫,寻找片刻的平静。
抗战时期的武汉街头,一天清晨,日本摄影师在汉口一家青楼门前捕捉到的场景。画面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