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 谁知,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5年初夏,大凉山深处的德昌城夜色如墨,川军旅长许剑霜的案头,静静躺着一封来自红军的信,信是刘伯承写的,字迹熟悉,内容却重若千钧。 彼时红军刚跳出国民党军重围,前路被德昌守军死死堵住,这封信,成了数万红军能否继续北上的关键。 许剑霜摩挲着信纸,心里清楚,回信的每一个字,都连着自己的性命,更连着一支军队的生死。这封短短数语的信,能让许剑霜甘愿冒险,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九年的革命情谊。 时间拉回1926年的泸州,那时许剑霜还是川军的机枪营长,刘伯承以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回到四川,筹划起义。 两人在茶馆里的深谈,彻底改变了许剑霜的认知:刘伯承没讲空洞的口号,只算着军阀混战的账,二十年战乱,多少士兵埋骨荒野,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而那些军阀从不管底层人的死活。这番话戳中了许剑霜的心,他十六岁从军,见惯了弟兄们的悲惨结局,第一次明白,原来军队可以不为军阀卖命,只为穷人谋出路。 泸州起义中,许剑霜带着全营率先响应,机枪营的火力成了破城关键。起义成功后,部队开仓放粮、取消苛捐杂税,百姓脸上的笑容,让许剑霜第一次觉得“当兵有了意义”。 可好景不长,军阀重兵反扑,起义最终失败,刘伯承突围前往武汉,许剑霜被迫重回川军系统。 在这九年里,他凭着战功升任旅长,成了川军里的实力派,却始终没忘记泸州城墙上的炊烟,那是他对“好军队”的最初记忆。 当许剑霜看到刘伯承的信时,九年的记忆瞬间翻涌,可他没有立刻回信。 连续三天,他以巡查工事为名,悄悄观察红军的动向:这支队伍即便粮食短缺,也没抢过百姓一粒粮,在彝族聚居区遭遇袭击,宁愿退让也不轻易开枪,还主动分发银元与粮食。 这场景,和当年泸州起义的部队如出一辙,许剑霜终于确信,刘伯承从未变过,这支军队,还是为百姓而战的队伍。 他决心定下后,许剑霜开始不动声色地布局。他召集心腹军官,以“修筑西山工事”为名,把守城的主力调走,在德昌西北留出一条通道;上级来电质问为何防线松动,他又以“红军势大,暂避锋芒”为由搪塞过去。 这一番操作,没有硝烟,却比战场拼杀更需勇气,一旦败露,他和家人都将性命难保。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当年的信仰,栽在自己手里。 红军先头部队试探着推进时,果然没遇到像样的抵抗,顺利穿过德昌防区。正是这宝贵的时间,让红军后续能从容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为长征的胜利抢下关键一程。 而许剑霜的代价,是被怀疑“通敌”,最终被免职羁押,出狱后只能以母病为由辞官回乡,隐匿了踪迹。 然而信仰的火种从未在他心里熄灭。抗战全面爆发后,许剑霜辗转联系上刘伯承,毅然回到革命阵营。 这一次,他没再披甲上阵,而是走进抗日军政大学的课堂,把自己的战术经验教给年轻学员,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家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地方上默默参与统战和土改工作,从未提过当年德昌放行的功劳,直到1955年病逝,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低调的老人,曾在长征路上写下过一段惊心动魄的大义。 许剑霜的选择,从来不是“赌一把”,而是信仰的必然。他让我们看到,乱世之中,一个人的初心有多珍贵。 即便身处不同阵营,即便要冒生命危险,只要记得“为谁而战”,就能在历史的关键路口,走出最正确的一步。 而那段德昌之约,也成了革命岁月里最动人的注脚:信仰不分早晚,大义无关阵营,只要心向光明,平凡人也能成为历史的摆渡人。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谁知,许剑霜回信却
湖锦行
2025-10-15 13:25: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