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18日,地下党员李维嘉接完头,正要回家,一个小姑娘却偷偷朝他摆手,

炎左吖吖 2025-10-14 10:52:57

1948年4月18日,地下党员李维嘉接完头,正要回家,一个小姑娘却偷偷朝他摆手,他意识到出事了,赶紧转身离开。 此时,重庆地下党员李维嘉刚完成与《挺进报》主编陈然的接头。 他攥着刚收到的密信往家走,走到尽头时,总会习惯性的东张西望。 这是地下工作者刻进骨血的警觉。 转过街角,隔壁杂货铺的小女儿正扒着门框,朝他拼命摆手。 李维嘉的心猛地一沉。 这孩子平时总爱追着他喊“李叔叔”,今天却连话都不敢说。 他低头看了眼手表,七点一刻,比平日早了半小时收摊。 “出事了。” 他赶紧假装弯腰系鞋带,脚步却往反方向挪。 刚拐过三条巷,就听见身后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几个穿美式军装的特务,正端着枪往他家的小院扑去。 李维嘉的警觉,是十年地下生涯磨出来的。 1938年,20岁的他刚入党,就接到个棘手任务,接应从延安逃来重庆的同志。 报纸上登着暗语“寻亲”,约在西郊破庙见面。 他攥着报纸赶到时,远远看见个戴礼帽的男人正往香案后躲。 可直觉不对。 平时冷清的破庙,今天墙根下多了两个“算命先生”。 李维嘉攥紧口袋里的铜钱,看见个挑担子的小男孩路过:“娃子,帮叔叔给那戴帽子的捎个话,就说‘药铺缺川贝’。” 小男孩似懂非懂接过纸条,蹦跳着跑向香案。 等特务反应过来追,那同志早收了纸条,消失在芦苇荡里。 后来李维嘉才知道,那同志腿上中了枪,再晚半步就落网了。 “地下工作没有‘差不多’。” 这是李维嘉从那次惊险里学来的教训。 此后十年,他化名“老周”,在米行当账房,用算盘珠子拨算情报,在茶馆听茶客闲聊里筛线索,成了组织里最谨慎的“耳朵”。 1948年的重庆,白色恐怖比往年更甚。 李维嘉刚进家门,就闻到了危险的味道。 平时总在门口打盹的黄狗缩在墙根,门闩被人动过。 他没敢进屋,借着路灯看清门缝里塞着张纸条:“速离,冉益智叛。” 冉益智是《挺进报》的负责人,上周刚被捕。 李维嘉攥着纸条,满身冷汗。 特务能精准找到他家,定是冉益智招了供。 他当即决定,不回屋,不找陈然,因为陈然那边可能也暴露了。 他摸黑找到联络点,敲开刘镕铸的门。 这位伪装成瓜农的老地下党,听完情况倒抽口凉气:“你住处藏了份全市党员名单,要是落到特务手里。” 两人连夜商量对策,刘镕铸销毁文件,扮成商人去外地暂避。 李维嘉负责通知其他同志转移。 李维嘉用暗语写了十几封信,塞进卖报童的书包、挑水夫的担子、茶馆的茶壶夹层。 这是地下工作者的“快递网”。 三天后,重庆街头贴出通缉令,李维嘉的名字赫然在列。 可他早带着刘镕铸的信,辗转通知了二十多个同志。 有人安全撤离,有人不幸被捕,但至少,组织的“神经”没断。 这场危机里,有两个名字让李维嘉难忘。 一个是任达哉,组织里的“老资格”,被捕后三天就招了所有秘密。 特务顺着他的供词,端了三个联络点,抓了七个同志。 李维嘉在审讯室见过他,那人瘫在老虎凳上,裤腿还沾着叛变时抖落的烟灰。 另一个是涂孝文,1937年入党的老党员。 被捕后他也招了,可关了三个月,看着难友们受刑不屈,他突然翻供:“我什么都不知道!” 最后上刑场时,他高喊:“共产党万岁”。 “人心里都有杆秤。” 李维嘉后来回忆,“有的秤砣是贪生怕死,有的是信仰。” 他自己是后者。 即便特务悬赏五千大洋取他性命,他仍潜伏在重庆,化名“张掌柜”继续传递情报。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的炮声响起时,李维嘉正蹲在朝天门的码头,看着解放军战士冲上岸。 他摸出兜里的怀表,指针停在凌晨三点。 这是他最后一次更新联络暗号的时间。 街上有群众欢呼着抛洒传单,他看见刘镕铸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走过来,两人对视一眼,都笑了。 十年前的雾夜、破庙的纸条、被捕同志的惨叫、刑场上的呐喊,所有画面在眼前闪过。 “我们等到了。”刘镕铸说。 李维嘉望着解放军的红旗:“嗯,等到了。” 如今,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李维嘉用过的算盘、暗语本,还有那封写给陈然的“买舟东下”的密信。 讲解员总说:“这些旧物,藏着地下工作者的血与火。” 而李维嘉晚年常说:“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1948年那个雾夜,一个小姑娘的摆手,救的不仅是一个地下党员,更是一条连接希望的线。 这条线,串起了十年地下斗争的惊心动魄,也串起了山城最终的黎明。 历史会记住那些在黑暗里传递光的人。 他们用算盘算情报,用纸条传生死,用生命守信仰,终于把雾都的夜,熬成了黎明! 主要信源:(北京日报——山城暗夜—《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之一)

0 阅读:46

评论列表

足球先生

足球先生

1
2025-10-14 11:31

致敬!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