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以前我们没有稀土出口时,美国的隐形战斗机和芯片是怎么造出来的? 美国造隐形战斗机和芯片,确实会用到稀土元素,但这不代表美国的相关技术发展就被稀土“卡了脖子”。 美国在冷战时期,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没错,咱们现在讲中国稀土储量全球第一,但在1980年代之前,美国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可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供应地之一。 那个时候,稀土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地位还没像今天这么被广泛认知,很多国家其实都有开采,只是规模和用途没那么集中而已。 所以你看,隐形战斗机最早的设计和研发,比如F-117“夜鹰”那时候,中国的稀土对美国来说根本没什么存在感。 那个时候美国不但有自己的稀土矿,还有自己的提炼加工能力。关键是,美国的军工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自主、封闭的体系,对于核心材料一向有战略储备和多元化采购的意识。 不是说我今天要造一架飞机,就临时去市面上买块磁铁回来用。这种核心军工材料的使用,都是提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就开始布局的。 再说芯片。芯片的生产当然也用到稀土里的某些元素,比如钽、镧、钕这些,但我们如果把芯片技术归结为“靠稀土起家”,那就真的低估了人家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了。 从贝尔实验室到英特尔的崛起,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路径,从一开始就是基于硅的微电子设计,这套体系并不依赖某一种稀土元素不可替代的物理属性。 你会发现,芯片的核心工艺,比如光刻、蚀刻、材料纯化,用到的是极其高端的设备和技术逻辑,而不是某一块金属材料。材料重要,但不是全部。 那为啥后来反而是中国成了全球稀土出口大国呢?这事其实有点“你不干我来干”的意思。 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后,出于环保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资源配置的考虑,逐渐放弃了很多污染重、利润低的基础资源产业。 稀土就是其中之一。中国那时候正好具备几个优势:资源储量丰富、工业体系完整、环保要求没那么高,于是迅速填补了这个市场空缺。 到了2000年前后,中国已经能提供全球绝大多数稀土,而价格还极具竞争力,加上出口政策的灵活安排,逐渐就形成了所谓“稀土霸主”的地位。 但问题来了,这种“霸主”其实是建立在低附加值的基础资源出口上的。我们卖的是原矿或者初级加工品,人家用这些稀土去做高性能电机、精密制导系统、高频通信设备,附加值翻了几十倍。 所以你会发现,虽然我们稀土出口很多,但真正掌握终端产品话语权的,还是那些拥有技术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国家。说到底,稀土是重要,但不是决定谁能造出隐形战斗机或者高端芯片的关键钥匙。 这说明什么?说明别人并不是没有能力搞定稀土,而是他们曾经选择不搞。一旦地缘格局变化、战略态势调整,他们是可以迅速补上短板的。 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既要看到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也得清楚我们的技术基础和产业结构还面临哪些挑战。 真正的强大,不是别人需要你什么,而是你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过去美国能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打造出那些高端武器和科技产品,是因为他们有完整的科研体系、产业链配套和技术创新能力。
稀土之后,中国又一记“断电”重拳,这才是真正对美战略级武器!近日,中国推出了一
【15评论】【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