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苏联解体后,美国误认为“霸权地位”已经板上钉钉,无人可以撼动

鉴清评趣 2025-10-13 10:53:19

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苏联解体后,美国误认为“霸权地位”已经板上钉钉,无人可以撼动,一心折腾中东,从而忽视了中国的崛起,结果证明,这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还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991年,苏联解体的消息让华盛顿沉浸在狂喜中。美国政客们忙着通过法案、扩充军备,将海军舰队派往全球各大洋。 他们坚信,没有谁能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中东——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阿富汗重建到叙利亚干预,美国在中东投入了超过2万亿美元,4400多名士兵命丧黄泉。 但现实却像一记重拳:伊拉克和阿富汗依旧动荡,基地组织死灰复燃,ISIS肆虐横行,美国的能源安全反而因中东乱局受到威胁,国内通胀压力持续攀升。 当美国在中东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时,东方的中国正在悄然崛起。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2024年,高端芯片领域实现重要突破,2025年初,新一代战机同步试飞的消息震撼了世界军工圈。 这些成就并非偶然,而是两代中国人接力奋斗的结果——从1977年恢复高考选拔人才,到1986年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从科研人员昼夜攻坚突破“光刻机”封锁,到企业用完整的产业链稳住经济基本盘。中国没有选择殖民扩张或资源掠夺,而是靠自主创新和制度优势,在压力中完成了蜕变。 美国的反应从震惊逐渐转为焦虑。2025年8月,副总统万斯在接受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罕见地承认了贸易战的窘境:“我们现在对中国征收54%的进口关税,这实际上已经是非常严厉的制裁措施。” 但数据不会说谎:关税政策让美国进口商品成本增加了超过3200亿美元,纳斯达克指数单日暴跌3%,英伟达市值蒸发1554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美国企业界开始集体“反水”——英特尔、高通公开反对芯片出口限制,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允许英伟达向中国销售“特供版”人工智能芯片。这种“既要封锁又要赚钱”的矛盾心态,暴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彻底失败。 贸易战只是冰山一角。美国在科技领域筑起“小院高墙”,在产业链上推行“去中国化”,在台海、南海不断制造紧张局势,甚至试图将俄乌冲突变成对华战略跳板。 但现实是,美国援乌资金中超过一半流向了本国国防工业基地,五角大楼将国防预算大量投入军事承包商,而乌克兰实际收到的援助不足宣称金额的一半。 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不仅没能拖垮俄罗斯,反而让美国国债增加了1.5万亿美元,国防部连续七年未能通过年度预算审计。 与此同时,中国坚持中立调停立场,既未向俄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也拒绝参与对俄制裁。这种平衡策略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战略空间:中俄贸易额突破2448亿美元,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6.1万亿元,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提升至29%。 即便遭遇关税打压,中国外汇储备仍稳超3万亿美元,光伏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这些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霸权思维的虚妄——它试图用规则封锁中国,却发现中国早已能“绕过门、自定规”;它想用联盟围堵中国,却发现盟友更在意经济利益。 万斯的那句“时代已经结束”,本质上是美国对现实的无奈承认。从苏联解体后的狂妄,到中东战争的疲惫,再到对华竞争的挫败,这个超级大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反思。 而中国的崛起,既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掠夺,而是靠两代人接续奋斗的智慧与韧性。当美国还在纠结于“如何阻止中国”时,中国已经在思考“如何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这种格局的差异,或许才是决定未来世界秩序的关键。 那么,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大国博弈背后的复杂逻辑?对于美国的“摊牌”与中国的应对,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