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是强大、越是强硬,美国抛弃台湾就越明确。近日,美国驻华大使戴维·珀杜在CN

鉴清评趣 2025-10-12 12:49:59

中国越是强大、越是强硬,美国抛弃台湾就越明确。近日,美国驻华大使戴维·珀杜在CNBC节目中回答提问时表示,特朗普已明确表示美国的“一中政策”并未改变,美国不希望因为台湾和中国发生任何冲突,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以和平解决。 2025年9月,五角大楼发布的《国防战略》报告将“优先防御本土和西半球”列为首要任务,美军海外兵力部署连续三个季度缩减,加勒比海和拉美地区的军事活动显著增加。 这种战略收缩直接影响了台海局势——8月美军仅象征性派员窜访台北,核心诉求从“战略支持”转为“经费回报”,与2024年频繁对台军售、高调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姿态形成强烈反差。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国防部东亚事务副助理部长约翰·诺在10月7日公开要求台湾将军费提升至GDP的10%。这一数字远超北约2%的标准,甚至超过美国自身3.5%的军费占比。 若按此要求,台湾每年需拿出800亿美元用于军事开支,而其2024年GDP仅约8000亿美元,现有国防预算仅200亿美元。这种“逼迫式”要求暴露了美方真实意图:通过经济手段消耗台湾资源,同时为美国军工企业创造订单。 面对美方的双重压力,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9月抛出“和平条件”,要求大陆“正视岛内民意”与“中华民族存在的事实”。 这一表述看似缓和,实则暗藏“台独”诉求——通过包装“民意”与“民族认同”,试图将分裂行径合理化。然而,岛内最新民调显示,赖清德支持率已跌至28%,创任内新低。大罢免案惨败后,民进党内部派系公开“逼宫”,柯文哲出狱后高调批评赖清德分裂台湾,岛内反对声浪持续攀升。 经济层面,美台关税战已对台湾传统产业造成重创。2025年7月,台湾劳工团体在台北发起大规模抗议,指责美台关税协议导致纺织、电子等产业订单流失,中小企业倒闭潮蔓延。 与此同时,解放军在台海的常态化战备巡航持续加强,2月起战机出勤架次显著增加,台湾军方雷达操作员全天候紧盯屏幕,紧张气氛不断升级。 珀杜的表态与美方行动的矛盾,本质上是美国对华战略调整的产物。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战中遭遇重挫——对华145%的关税政策导致洛杉矶港货运量暴跌25%,全美货架面临断货风险,美联储警告美国已陷衰退边缘。这种经济压力迫使美方重新评估对华策略:既需要遏制中国发展,又无法承受全面脱钩的代价。 中国则以冷静姿态展现战略自信。202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盛大阅兵展示新型战略武器,军事分析师指出,此举旨在震慑外部干预势力,而非针对台军。 与此同时,两岸民间交流持续推进——7月两岸大陈乡情文化交流活动在浙江举办,8月台湾青年研学团在山东青岛启动,这些互动与民进党当局阻挠交流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当前台海格局呈现明显不对称性:美国战略重心转向本土防御,亚太军事资源减少;台湾经济承受美方高压,社会分裂加剧;中国大陆则保持经济稳健增长,军事现代化稳步推进。 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得美方不得不调整对台政策——从“战略模糊”转向“有限承诺”,从“军事支持”转向“经济消耗”。 对于台湾而言,赖清德当局的两岸政策已陷入“防守阶段”:既无法摆脱美国控制,又难以承受民意反弹。历史经验表明,单靠烧钱购买武器无法换来真正安全,乌克兰危机便是前车之鉴。而中国大陆始终坚持和平统一方针,但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台海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中美能否找到战略平衡点,更取决于台湾当局能否认清现实。当美国开始明确“抛弃台湾”的底线时,那些寄希望于外部势力的人,是否该重新思考:和平的钥匙,究竟掌握在谁手中? 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您如何看待美方在台海问题上的“矛盾表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