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背上行囊,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随着他的敲门声,驼背的妻子刘谷香走了出来,两人四目相对时,双方都愣住了,这一幕正好被随行的摄影师记录下。 王德耀这人,1915年出生在舟山渔村,从小就跟邻家刘谷香玩到大。俩人青梅竹马,村里谁都看得出那点意思。刘谷香胆子大,先开口挑明,王德耀也点头,两人父母一合计,1947年就订了婚。说起来,那时候舟山还挺穷的,俩人也没啥大排场,就村里简单热闹热闹。次年2月15日,俩人办了婚事,王德耀穿新衣,刘谷香披盖头,拜堂成亲。婚后才29天,王德耀就得走人,部队征召,他收拾包裹,留刘谷香在家守着。1948年10月,他随国民党部队撤到台湾,从此音讯全无。这分离来得太突然,王德耀走时还想着早日回来,谁知一走就是38年。 去台湾后,王德耀在军营待到1963年,每天操练,日子过得单调。他没再娶老婆,心思全在家那头。退役后,他租了间小木屋,种点菜,日子清苦。每天黄昏,他坐门槛边,取出纸笔写信给刘谷香。信里记日常,写思念,一封接一封,攒了500多万字。这些信因为两岸不通邮,全堆在箱子里,他用绳子捆紧,搁床底下。邮递员劝他别写了,他不听,坚持寄,总被退回。他就这么守着这份执拗,信件成了他跟故乡的唯一联系。台湾那几年,他隐居乡村,偶尔擦旧照片,日子虽寡淡,但没乱了本心。 刘谷香留在舟山,丈夫一走,日子难熬。村里谣言多,有人劝她改嫁,她起初拒绝,后来为生计,两次结婚。第一任丈夫是教师,七年过去,他病故。第二任是复员军人,五年后工地出事,也走了。她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帮着干农活,小女儿捡柴火。1952年起,她去村校教书,站黑板前写算术,课间擦汗,继续教。1980年退休,她在家缝衣,双手穿针线。村人劝说时,她总摇头,坚持等王德耀。80年代两岸缓和,信件终于送达,她拆开读,字迹密密麻麻,才知丈夫这些年没忘她。这堆信,让她明白分离背后的坚持。 两岸关系松动,王德耀抓住机会回大陆。1987年,他72岁,从台湾坐轮船上路,海浪颠簸,他紧握栏杆。登陆后换汽车,尘土路晃荡两小时,他擦汗继续。接着雇牛车,铃声叮当,慢慢靠近舟山。两个月行程,他风尘仆仆,衣服灰扑扑。村路变样,但他凭记忆找回家门。那扇木门斑驳,他敲三下,门开,刘谷香走出来。她驼背银发,蓝衫袖卷肘,两人对视愣住。摄影师在一旁,相机咔嚓记下这刻。王德耀放下行囊,拉开箱子,里面全是信封,黄纸绳捆。他递给刘谷香,她接过翻开,泪水滴纸上。儿子走近,拾起几封读,声音低沉。这重逢,没大场面,就信件堆叠,诉说那些年。 重逢后,俩人安顿老屋,清晨手牵手沿河散步,脚步慢吞吞。下午,王德耀坐书房,帮刘谷香理信件,两人相敬如宾,从不吵架。儿子照顾家,带蔬果,三人围桌吃饭,筷子碰碗。日子平淡,王德耀去田间摸土,忆旧时。刘谷香院中晾衣,抖布夹竹夹。晚上并排躺炕,他拉被盖她肩。孙辈来,他抱孩子,指照片讲往事,手势比划。刘谷香剥橘,分瓣给众人,汁水沾手。儿子扩屋,加小间,王德耀钉木板,锤子敲稳。26年相伴,他们守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没红脸,没争执,就这么过。 王德耀身体渐弱,2012年躺在床上,双手叠胸,呼吸停了。家人围床,儿子擦额,刘谷香握手。葬礼简朴,村人抬棺,海风散纸钱。刘谷香继续住老屋,早起烧水,捧碗喝粥。儿子常探,带米面,她收下分邻里。信件装木匣,搁架上。2018年,她病床,儿子喂药,她张口吞,目光窗外。离世那天,家人守夜,烛光晃。俩人信件后移博物馆,工作人员戴手套展开,扫描置柜。参观者驻足读,灯光照字迹。
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背上行囊,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随着他
哈皮的高高
2025-10-12 00:15: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