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如衣服,想换就换!”天生没有四肢的他,结婚15年,竟然公然出轨50人,肢体残缺的他,到底有什么魅力? 曾经,他是日本最励志的名字,一个天生没手没脚的男人,却靠着嘴巴写书、用意志演讲,在荧幕上、书架上、讲台上成为无数人心中的“逆境之光”。 这不是普通人犯错,这是一个曾经被奉为“道德样板”的公众人物彻底翻车,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没手没脚的男人,怎么能撩得动50个女人?是他真的有魅力,还是我们从一开始就高估了“励志”的含金量? 乙武阳匡,这个名字曾经和“坚强”划了等号,他出生时就没有四肢,医学上叫“先天性四肢缺失症”,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一路杀进日本最顶尖的早稻田大学,不靠父母、不靠命运,全靠“拼”。 他的代表作《五体不满足》,卖出380万册,几乎是日本出版界的神话,他被请去学校演讲,电视台做纪录片,甚至还被推荐参选国会,成了“日本精神”的代言人。 但问题也藏在这“精神”里,每一个采访都在强调他“多么不容易”,每一个粉丝都在感慨“他连筷子都拿不了都能成功”,于是,乙武阳匡从人变成了“励志符号”,变成了一个被架在聚光灯下的神像。 而当一个人被无限拔高时,他就失去了犯错的“资格”,他不再是一个有七情六欲、有欲望冲动的普通男人,而是一个被社会默认为“道德无暇”的代表。 结果呢?2016年,《周刊新潮》一篇重磅爆料,把他从神坛直接摔进地面,婚内出轨50人,不是一次冲动,不是偶尔失足,是“系统性猎艳”。 每次出差、演讲、公益活动,背后都有一个“熟人介绍”的轮回,他用残疾人身份赢得信任,再用“同情换暧昧”,甚至有人透露他“喜欢护士制服的幻想”。 最讽刺的是,他讲过无数次“感恩太太”的话,转头就在日记里写:“女人像衣服,穿腻了就想换”。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没有四肢的男人,怎么能“撩”到50个女人?难道这些女人都不看脸、不看条件? 其实,这恰恰暴露了一个社会盲区,我们总以为“残疾人就不该有情欲”,但他们也是人,乙武阳匡从没遮掩过自己的欲望,他反而把它“包装”成了魅力。 首先是“反差效应”,乙武阳匡没有手脚,却能写书、演讲、主持节目,他的精力和表达力远超过普通人,这种“你以为我不行,其实我很行”的反差,不是缺陷,而是一种征服感。 其次是“同理心陷阱”,很多女性在接触乙武阳匡后,会不自觉地把他当“需要被照顾的人”,在情感上倾斜角色,一来二去,感情就模糊了界限。 再者,乙武阳匡确实会说话,他的演讲不是那种硬邦邦的鸡汤,而是带点幽默、带点自黑、带点挑逗的“轻松感”。 在日本这个讲究克制和冷静的社会,乙武阳匡这种“我有缺陷但我不自卑”的态度,反而成了一种另类性感。 所以,女人不是被他的“残疾”吸引,而是被他的“超能力”打动,一个身体受限但精神自由的男人,一个表面上“需要被帮助”的人,背地里却操控全局。 出轨风波后,他的道歉信写得文绉绉,但并没有说服公众,更让人震惊的是,他妻子仁美公开表示“是我忽视了他的需求”,日本社会一边倒地把责任归到“妻子不够体贴”上。 这不正常。 为什么一个出轨50人的男人,最后还能获得一部分“同情票”?问题不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是整个社会对“励志人设”的过度宽容。 日本长久以来有个文化特征:特别容易把残障人士“神圣化”,他们不只是“克服困难”的个体,而是“社会意志”的代表。 这种文化氛围下,乙武阳匡即使犯错,也被一部分人默认“他已经很不容易了,别太苛责”。 但这种宽容,其实对他自己更残酷,他被允许犯错,却也被剥夺了“重新做人”的机会。 2022年,他参选参议院,公众已经不再买他的“励志票”,他的演讲也鲜有反响,很多学校开始撤下他曾经的书籍,他试图用“教育公平”当成洗白工具,批评私校歧视轮椅生,但没人再愿意听他讲道理。 我们太容易给人贴标签,成功的人必须道德高尚,残疾的人就应该感恩图报,但人性不是线性的,也不会因为生理缺陷就变得“纯洁无暇”。 乙武阳匡犯了错,错得不小,但他也提供了一个现实样本,当我们过度期望一个人时,摔得也会特别响。 从某种角度说,他不是被“出轨”毁掉的,而是被“神化”压垮的。 当然,这不是为他洗白,他的行为该被谴责,道歉该更真诚,责任该他自己扛,但我们也得反思:是不是太容易把“励志”和“圣人”划等号了?是不是一旦发现“励志偶像”有缺点,就要彻底毁掉他? 如果一个没有四肢的人都能爬到顶端,那就说明,他也能从顶端摔个粉碎。 乙武阳匡没有四肢,但他有欲望;他曾经励志,但也有私心,他不是神,也不是魔,而是一个被神化后再被现实打碎的普通人。 我们可以谴责他,但也要从中看见社会自身的盲区,别再拿“励志”当道德绑架的工具,也别再把“残疾”当成免死金牌。 真正的尊重,是把他当人,而不是当神。
现实中出轨的人真的很多吗?
【23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