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这件事,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寇准去世的消息在北宋朝野传开时,正值新皇帝登基,庆典热闹非凡,可无人想到,这位曾经的宰相,最后竟连一场像样的葬礼都没能得到,他生前位高权重,死后却连棺材都要靠百姓东拼西凑,灵柩漂泊在外,十年无人问津,这样巨大的落差,让人难以相信。 寇准的名字,曾是北宋的象征,他任宰相时,力主真宗亲征,稳住了澶渊险局,那一句“国家兴亡,在此一举”,至今还被后人传颂,可惜,宦海沉浮,世事无常,寇准因为得罪权贵、锋芒太露,被贬远地,最终客死雷州,朝中旧人早已离散,政敌当道,没人愿意多提他。 他临终前只留下一个愿望:落叶归根,归葬故乡,可惜,这个简单的要求,朝廷并未放在心上,下葬经费一批再批,层层克扣,最后只够把棺材送到半路,灵柩从雷州出发,走了几千里,到了洛阳钱就花光了,负责押运的官员无奈,只能将棺木搁在郊外破庙,自己回去复命。 棺材就这样被遗忘在荒野,十年间,官场换了一批又一批人,寇准的名字也渐渐无人提及,偶尔有路过的百姓,会在棺前放些贡品,也有人悄悄祭拜,寇准的家人、旧部,大多避而远之,怕惹麻烦,只有寇准的老仆,偶尔偷偷前来守灵,陪着尸骨度过冷清岁月。 朝廷的态度始终暧昧,宋仁宗即位后,听说寇准还停棺在外,才下令重新安葬,这一次,朝廷派人查访,才发现那口薄皮棺材已腐朽不堪,棺盖塌陷,衣物尽烂,最后,只能用新棺将骨骸收拾好,重新踏上归乡之路,排场虽大了不少,但场面依旧冷清,没几位官员到场,只有沿途百姓自发送行。 寇准一生清贫,他被贬时,家中早已无甚积蓄,死后,家人无力操办丧事,雷州百姓念他修水利、教技艺,主动捐钱凑棺木,他的遗物不过几箱旧书、一方玉佩、一条犀角腰带,有人说,他死时连最后的晚餐都是发霉的干饼,足见其境况之凄凉。 这场归葬,成了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官员们或推诿塞责,或草草了事,地方接待时,层层克扣,没人真心为他操心,棺木每到一地,都像甩包袱一样被搁下来,直到皇帝再三过问,事情才有了转机,可惜,此时寇准的遗体早已风化,剩下的只有白骨与一段清苦往事。 民间对寇准却有别样的怀念,沿途每遇大雨、竹杖生根的奇事,百姓便说是寇公显灵,纷纷传为佳话,有人在灵柩停留地插竹为标记,竟然长成竹林,竹林成了寇准精神的象征,也成了百姓寄托哀思的地方,南方许多地方自发建起寇公祠,香火不断。 政敌的态度也耐人寻味,丁谓当年把寇准贬得极远,结果自己也被贬到更远的地方,路过寇准棺材时,士兵唾弃,官员下轿,场面尴尬,朝廷上下,对寇准的功劳始终三缄其口,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写他的传记时,也只敢批评其性格,不敢追问灵柩为何十年未归。 仁宗最终为寇准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忠”字肯定其功绩,“愍”字则带着一丝怜悯与无奈,仁宗亲自题写“旌忠”碑,但碑文里对十年停棺只字未提,官员路过寇准墓地都要祭拜,但回京后对归葬之事绝口不谈,这种态度,其实说明了北宋官场的集体心理。 历史最终给寇准留下一座简朴的坟墓,墓碑立得很小,不敢大书功绩,只写官衔,荒草丛中,只有几位老仆烧纸祭拜,场面比他生前的风光相去甚远,帝国的愧疚,和寇准的风骨,一同埋进了两口棺材里,一口薄棺,装着他的清贫和傲气;一口华棺,装着朝廷的补偿和迟到的体面。 乾隆年间,洪水冲毁墓地,搬迁时只剩腐朽棺木与一条腰带,连陪葬品都极为简单,只有几方砚台和残破诗稿,寇准一生喜欢写诗,晚年在雷州留下不少病中诗句,字里行间全是不甘和哀愁,也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寇准死后的遭遇,并非个例,北宋对功臣的态度,总是既依赖其才干,又忌惮其锋芒,最后在党争与猜忌中将忠臣推向冷落,可以敬重死者,但没人愿意得罪当权者,归葬经费的猫腻、追赠谥号的含糊,都是那种“敬而远之”的官场智慧。 百姓记得寇准,是因为他的清正与正直,朝廷补发的体面和荣誉,更像是一场政治作秀,历史书里记下他的功绩,民间流传他的故事,真正能说明寇准一生的,或许正是那段十年无人问津的归葬之路,风吹过他荒草丛生的墓地,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冷暖。 信息来源:《宋史·寇准传》《续资治通鉴长编》《涑水记闻》
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
青霭悟禅机
2025-10-11 20:04: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