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有一个石哑巴,每逢一个新的知府到任之后,他都会跑到府衙,将一根木棒呈给

代天谈历史 2025-10-11 18:47:59

北宋时期,有一个石哑巴,每逢一个新的知府到任之后,他都会跑到府衙,将一根木棒呈给这个新任知府,让这个知府用这根木棒责打他。 包拯家里祖上有点官宦底子,从小就读圣贤书,天圣五年中进士,起步当建昌知县。那时候他父母年纪大,他在家守着,没急着上任。父母走后,他守孝期满,才去天长县干活儿。 包拯干活儿实诚,天长那三年,他亲自带人丈量田亩,税赋一亩不乱收,百姓们眼瞅着日子好过点。 庆历元年,朝廷把他调到端州知府,这地方今儿是广东肇庆,出名的端砚产地,文人墨客都爱,可当地官员前头一个个捞油水,贡砚数量翻几倍,百姓苦哈哈地扛着。包拯一到,就下死令,只按朝廷数贡,多一块不许私卖,工匠们锤子敲石头的活儿,按规矩来,谁敢多弄,谁就挨罚。 他自己办公的砚台,到卸任时一块没带走,端州人后来编出“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说法,传了好几百年。 端州那地儿,山多地少,俚僚杂居,春瘴还闹腾,包拯到任就走访乡里,帮着治水,开沟渠,教人定居种地,不再到处流窜。他还捐俸银建星岩书院,在宝月台上盖起来,端州头一家书院,让当地娃娃有地方念书。 包拯这人铁面,笑起来比黄河清还稀罕,弹劾权贵不手软,端州三年,吏治清了不少。可就是这么个地方,出了石哑巴这档子事儿。 石哑巴是本地人,先天哑巴,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父母早亡,留了宅子和田产。他大哥石全,仗着是长子,把家产全吞了,把弟弟赶出门外,哑巴就这么流落街头。 石全这人,典型的自私货,家产到手后,日子过得滋润,哑巴呢,只能讨饭过活。哑巴咽不下这口气,每年新知府上任,他就拿着根木棒去府衙,跪那儿求打。木棒是旧的,裂纹一道道,前任知府们觉得怪,杖责几下打发走,可哑巴不死心,年年如此。 老百姓议论,说他脑子有毛病,石全听了乐,觉得弟弟闹腾也没用,家产稳稳的。 包拯到端州,哑巴老一套,拿着木棒上门。包拯接棒子,看看这人瘦骨伶仃,没犯事儿,为啥求打?前任卷宗翻了翻,记录就俩字:不明。 包拯办案子,从不凭空猜,他想哑巴不会说,得想辙逼出真相。 过了几天,他让人抓猪,取血抹哑巴胳膊上,戴枷锁游街。血迹斑斑,哑巴低头走,街上人围观,有人看不过眼,老头子喊冤。 捕快把老头带回,老头一五一十说,哑巴是石全亲弟,家产该平分,石全独吞,哑巴告状没门儿,才出这招求杖,盼着杖责时闹大,引人注意。 包拯听了,传石全来问。石全穿得人模狗样,进门就撇清,说哑巴跟他没关系,路边乞丐而已。包拯没多纠缠,放他走。转头教哑巴,下回见大哥,就上去扭打。哑巴比划着摇头,怕挨揍。包拯拍胸脯,保证兜底。 没多久,石全头上裹布条来告状,说哑巴打他,不讲礼法。包拯摸胡子,问清楚:哑巴要是你弟,打兄长罪大;要不是亲戚,就街头斗殴,轻罚。石全一听,急了,忙改口,说村里人都知道是亲弟,求重罚哑巴。包拯拍桌子,喝道,你既是亲弟,为啥家产不分?吞占弟弟东西,算啥兄长?石全哑口,汗直流。 包拯下令,押俩人回家,清点田宅,各分一半。哑巴拿了地契,从此有屋住,不用乞讨。石全丢了半数家产,灰头土脸,再不敢作妖。 这案子一出,端州人拍手叫好,包拯的名声更响。 包拯玩儿的是欲擒故纵,石全自露马脚。 包拯办案,从不徇私,端州三年,贪官一个个揪出来,百姓日子稳当。 他卸任回京,任监察御史,又弹劾一堆权贵,庆历新政那会儿,直言朝政弊端。 包拯一生,清贫到家,死时家产就几本书,几件布衣。嘉祐七年病逝,六十三岁,朝廷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合肥建包公祠,开封也有,百姓怀念他,编出包青天故事,传千古。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