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巨运一出生就让对手没了脾气,运-20都得靠边站,更别说什么C-5和安-124了 10月7日,一篇看似平平无奇的航空技术论文,居然炸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最大起飞重量423吨,有效载荷120吨,航程6500公里,连美军现役的C-5和俄罗斯的安-124都得乖乖靠边站。 更要命的是,这架飞机一上来就奔着“载重之王”的位置去了,连美军还在纸面上画的“风行者”都还没影呢,中国这边的参数已经摆在台面上了。 美国人打算到2040年才服役的新一代运输机,刚刚立项,中国就已经把他们未来15年的技术方向给封死了。 关键是,这不是一次偶然的突破。早在2022年,陕西那边就有招标文件在公开找“大尺寸机头舱门”,这玩意儿除了是给巨型运输机用的,还能干啥? 也就是说,这架被网友暂时叫做“运-40”的庞然大物,其实早就悄悄在路上了,只是大家都没料到,它一登场,就是这么个级别。 谁还记得当年运-20刚亮相的时候,那股子扬眉吐气的劲?现在回头再看,运-20在这架新巨运面前,简直就是“青春版”。 运-20的最大起飞重量220吨,载重66吨,已经是中型运输机里的顶梁柱了。但这回的新机型一出来,直接就是它的两倍开外。 不是升级版,是完全重开的新剧本,运-20负责的是“战术搬家”,而这架巨无霸干的就是“战略转场”。 更别提那一整套刷新认知的气动设计了。什么翼身融合布局、V形尾翼、后掠外翼、双层货舱,简直像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怪兽。 连美国X-48B验证机都只是实验平台,而中国这边,已经把这些技术统统写进了论文参数里。 升阻比提高30%,雷达反射面积降低,连燃油效率都往上提了一大截,真就不是给现有机型留活路的节奏。 动力系统也没含糊。4台国产涡扇-35发动机,每台推力26吨,巡航速度0.85马赫,别说C-5和安-124了,连美军未来计划中的“风行者”都得看着办。 更狠的是,它不是靠加油机续命,而是负载120吨直接飞650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 亚太、中东、东欧,统统在它的一次投送半径之内,而且还不用降落第二次。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纸上谈兵,那你就太小看这架飞机的战略意义了。一架新型运输机能不能打,关键不是看它飞得多快,而是看它能搬多少。 以往一个重型合成旅,得靠运-20飞上300架次才能运完。 现在呢?只要131架次,而且还能一次装两辆99A主战坦克或者5辆04A步战车,在战场部署效率上,简直是质的飞跃。 更别说它的战场适应性了。满载起降只需要2600米预铺跑道,还能在海拔4000米的野战机场起飞。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西部边境再也不用担心“运不过去”的问题,哪怕是高原重装集群部署,也能说走就走。 有人说它还只是概念设计,距离服役还早。可问题是,谁规定概念设计不能吓人? 真正懂行的人都明白,技术树一旦点亮,就没有回头路。 以中国现在的工程能力和制造节奏,别说2030年服役,连2027年首飞都不是梦。而一旦这架飞机真的飞起来,那才是全球战略投送格局被彻底改写的开始。 还有人担心它外挂发动机会牺牲隐身性,这话听着没毛病,可问题是,谁规定战略运输机必须隐身?它不是来偷袭的,是来碾压的。 你不需要在乎自己被看见,只要你能在最短时间内,把最多的东西送到最需要的地方,那你就是战场的主宰。 更让人玩味的是,美国和俄罗斯现在都没能力复制这种级别的机型。C-5已经停产,安-124更是连维修件都得拆机回收。 而中国不仅能设计、能造,还能量产,还能升级。 这才是最让对手头疼的地方。不是你领先了一点,而是你开启了一个别人连起点都没找到的时代。 别忘了,这还只是个开头。论文里提到的470吨最大起飞重量,其实还留了余地。一旦后期材料和结构优化到位,这个数字还可能往上走。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有能力打造世界上第一架“500吨级”的战略运输平台。到那时候,连现在看起来不可一世的安-124,都得退居二线。 泽连斯基靠冯德莱恩给的钱续命,中国靠自己的技术开天辟地。一个靠救济,一个靠硬实力,差距就在这了。
为什么中国开始对美国步步紧逼,因为我们看透了苏联解体的本质,而现在,我们正在让美
【11评论】【31点赞】
生生猛猛
据报导起飞重量超600t,载重超250t的特大型运输机已在试飞路上了,且航程大于1Wkm,油耗比运20还低10%,顶[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