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这一仗,我们打得漂亮!   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的辩论现场,中国常驻联合国

波览历史 2025-10-11 14:54:04

联合国这一仗,我们打得漂亮!   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的辩论现场,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大使当众点出英国、澳大利亚等八个国家和欧盟的名字,把他们的人权问题摆上台面,七个被点名方全程沉默,只有日本代表跳出来辩解,结果被孙磊大使二次点名批评,场面格外鲜明。   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争执,而是一场关于人权话语权的正面较量,藏着西方霸权逻辑失灵的信号。   很多人盯着日本的反应觉得戏剧性十足,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偏偏是日本要站出来"出头"?这背后藏着它2025年的政治野心。   今年是日本推动修宪的关键年份,以自民党为首的势力一直想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为强化军事力量铺路。要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必须对外营造"历史问题已翻篇"的假象,对内稳住支持者的信心。   孙磊大使直指日本不愿正视二战侵略历史、在"慰安妇"问题上含糊其辞,刚好戳破了这个精心维护的泡沫。   另外,日本正全力争取2027年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急着塑造"人权标杆"形象,中方的批评等于在国际舞台上给它的形象打了折扣,这才让它急着辩解,反而弄巧成拙。   日本的冲动和其他七个国家的沉默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种沉默根本不是克制,是实实在在的理亏。   孙磊大使的每一句批评都踩着事实的痛点,让他们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就说英国,一直以"人权老大哥"自居,可现实是少数族裔在英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还有英国博物馆里摆着无数从殖民地抢来的文物,面对原属国的归还要求,只敢用"历史问题"敷衍,这种双重标准谁都看在眼里。   加拿大的处境更尴尬,原住民的苦难从来没真正结束。全国一百多所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已经发现了上千座无名坟墓,最小的受害者才3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血泪证据。   可直到现在,还有八成的原住民社区连安全的饮用水都没有,政府一边喊着"民族和解"的口号,一边纵容企业侵占他们的土地。   孙磊大使点出这些问题时,加拿大代表低着头翻资料,从头到尾没敢抬头,因为这些都是没法否认的事实。   欧盟的沉默则暴露了内部的分裂。布鲁塞尔总爱拿着"人权报告"对别人指手画脚,可自己家里的事早就乱成一团。   地中海成了难民的死亡陷阱,三年里就有两万多人溺亡,欧盟的边境机构甚至被曝故意把难民船推回大海。   成员国之间更是互相踢皮球,波兰、匈牙利坚决不愿接纳难民,法国、德国又喊着要讲人道主义,吵来吵去,最后受苦的还是那些流离失所的人。这种内部都无法统一的立场,面对批评自然只能沉默。   有人觉得中国这次是"突然强硬",其实这背后是长期准备的系统性策略,根本不是临时起意。   早在2025年4月,中国就和俄罗斯、古巴等几十个国家组成的"捍卫联合国宪章之友小组"在莫斯科开了会,明确反对把各种议题政治化、武器化,当时就为这次反击埋下了伏笔。   9月份人权理事会的会议上,中国代表陈旭已经带头发声,直指西方的双重标准。   从莫斯科到日内瓦再到纽约联合国总部,中方的立场一直连贯,这次联大三委的点名批评,只是把之前的态度更直接地摆了出来。   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对方的逻辑反击对方。西方总爱拿人权当武器,中方就把他们自己的人权问题摆出来,让全世界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双标"。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赢得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联大三委的辩论结束后,古巴、巴基斯坦等国代表在私下里明确表示支持中方的立场,坦桑尼亚代表更是直接说,某些国家应该先管好自己的事,再去谈论别人的人权。   这些支持不是偶然的,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受过西方双重标准的气,中方的发声刚好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荷兰的例子更能说明西方人权叙事的裂痕。作为被点名的国家之一,荷兰不仅存在对罗姆人的歧视,罗姆人儿童被强制送进特殊学校的比例高得吓人,近期还和奥地利、瑞典等国一起反对欧盟2025年的预算。   这说明欧盟内部不仅在人权问题上有分歧,连基本的财政安排都达不成一致,所谓的"价值观联盟"早就名存实亡。这种内部的分裂,让西方再想抱团用人权打压别人时,显得格外无力。   这场交锋最核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西方垄断人权话语权的惯性。过去他们总爱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手画脚,把人权变成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现在中方用事实说话,让人权回归到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本质,这才是对人权真正的尊重。 信息:包括英、澳、加、日等,联合国现场中方挨个点名多国劣迹 2025-10-11大河报

0 阅读:6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