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不要崇拜任何人,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绝大多数都是

一言贰拍 2025-10-11 12:59:48

李敖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不要崇拜任何人,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坏人。” 这话你认不认同是一回事,但很多大家熟知的人,会完全颠覆我们的认知。 比如徐霞客。 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来自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结尾那段浪漫的描写:说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不为功名、不图霸业,只追求内心的自由。 听起来很动人,对不对? 可真实的历史,往往没那么浪漫。 徐霞客能走遍中国,不是光靠一双脚。他依靠的是明朝的驿站制度,说直白点,就是一路上有人给他抬轿、扛行李。 那些轿夫,不是我们今天自愿应聘的工人,而是被强制征调的百姓。 翻开《徐霞客游记》,随手就能看到这样的记录: “得两肩舆,十夫”——需要十个人来抬轿子; “以二妇人代舆”——让女人来抬; “半以童子代舆”——连小孩也得用上; 甚至还有“执一人絷之”“余叱令速觅夫”——不听话的,就捆起来,还骂。 这些不是后人编的,是他自己一笔一笔写进游记里的。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那个时代,这或许就是“常态”。 我们再来还原一段他的真实旅途: 崇祯十年十一月,徐霞客走到一个村子,轿夫们累得纷纷逃跑。他抓到一个跑得慢的老人,用绳子捆起来押进村。 村里男人都躲进山里,他就带仆人挨家挨户搜,逼两位妇女给他搬行李、做饭。后来村里管事的老者来了,徐霞客在游记里写道:“老人惧余鞭其子若孙。” 老人怕我打他的儿孙,才不得不露面。 那老人的儿子,还是个瘸子。 吃完饭,徐霞客躺在别人铺好的床上,继续喝令:“快去给我找新的轿夫!” 这就是我们很少看到的另一面。 那些被他驱使着抬轿的妇人、孩子、老人,他们有没有心情欣赏“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他们的“一生”,又能不能“用喜欢的方式度过”? 我不是要全盘否定徐霞客,他在地理、文学上的贡献是真实的。但我们也该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赞美,常常只照亮一部分人,而更多普通人的身影,被遗忘在暗处。 所以李敖那句话,或许值得我们深思。 不必崇拜任何人。看清一个人的全部,比迷恋一个被美化了的剪影,或许更有意义。

0 阅读:65
一言贰拍

一言贰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