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业务这“围城”可太有意思了。随着尚界H5上市,鸿蒙智行有5个品牌10款车在售,可华为门店根本放不下,渠道资源争夺加剧。于是部分车企另起炉灶,像智界、享界都开始建独立门店。这边余承东都表示最多撑4个品牌,上汽还硬挤进来。 另一边,HI模式迎来变革,东风猛士、广汽等开启“HI 2.0”,华为参与度更深。现在车企也犯难,选智选车模式靠华为,还是用HI模式保话语权。而且销量也很迷,深蓝用HI模式月销三万多,华为力推的问界却下滑,消费者更青睐低价的尚界H5,华为这棋到底咋下? 华为汽车业务“围城”:智选车玩家另起炉灶,HI模式车企挤入核心圈 当鸿蒙智行的5个品牌在2025年成都车展同台亮相时,华为汽车业务的“围城”奇观已然成型:围墙之内,早期深度绑定的智选车玩家纷纷筹建独立渠道;围墙之外,HI模式车企正通过升级合作挤入核心合作圈,一场关于技术主导权与品牌独立性的博弈正在上演。 智选车模式曾是车企借华为之力快速崛起的捷径。作为华为最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其覆盖产品定义、研发到销售的全链条,鸿蒙智行阵营已聚集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等五家车企,在售车型达10款19个版本。但随着“5界同店”成为常态,资源争夺的矛盾日益尖锐。北京、上海等地的华为门店普遍仅能陈列2-5辆展车,多数车型难觅踪影,展位分配与销售倾斜成为车企博弈的焦点。 产品定位重叠更激化了内部竞争。问界M7与智界R7曾同处25万-33万元价格带,尚界H5与问界M5同为中型SUV且兼具纯电与增程版本,仅起售价就相差7万元。在华为追求整体盈利与车企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差异下,“另起炉灶”成为必然选择。智界成立独立法人公司开展全链条业务,享界对标豪华品牌搭建专属渠道,赛力斯与尊界早已拥有独立销售体系,智选车玩家的“自立运动”全面铺开。 围墙之外,HI模式正从边缘走向核心。这个最初以零部件供应为主的合作模式,已吸引北汽新能源、长安深蓝、东风猛士等十余家车企加入。随着“HI 2.0”模式的出现,华为的参与深度大幅提升:不仅开放IPD研发体系与IPMS营销体系,还在产品定义、生态服务等领域实现延伸合作,与智选车模式的边界持续模糊。广汽成立华望汽车打造“启境”品牌,东风猛士引入华为管理方法,均体现出这种深度绑定的新特征。 HI模式的升温源于车企对“自主可控”与“技术赋能”的双重需求。相较于智选车模式下华为的强势主导,HI 2.0既保留了车企的品牌话语权,又能获得更高“含华量”。长安深蓝9月销量突破3.3万辆,岚图同期销量超1.5万辆,市场表现印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而华为通过引望公司搭建开放平台,吸纳赛力斯、阿维塔持股,更构建起利益共享的生态纽带。 这场“围城”博弈的背后,是华为生态战略的进阶。从最初限制智选车品牌数量,到放权车企自建渠道,从浅层技术供应到深度体系输出,华为正从“造车合伙人”转向“生态构建者”。任正非强调“汽车行业的根本是要把车造好”,恰是这种战略转型的注脚——华为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控制品牌,而在于通过技术与体系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智能汽车的竞争终是生态的竞争。智选车玩家的“自立”与HI模式车企的“涌入”,本质是产业分工的动态平衡。当华为的技术底座与车企的制造基因形成互补,无论身处“围城”内外,都能找到共生之道。这场博弈没有终局,但无疑会加速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成熟与崛起。
登顶全球第一之时,华为(HUAWEI)为何三次被“神秘之手”按停?告诉你们,这根
【56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