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媒体报道,复旦教室里,67岁的哲学王子王德峰看着底下黑压压的300个学

柳淮蕊 2025-10-11 11:51:34

10月8日媒体报道,复旦教室里,67岁的哲学王子王德峰看着底下黑压压的300个学生,突然来了句:“现在的中国人,不管有钱的没钱的,都感觉不到幸福了。”一个男生犹犹豫豫地举手问:“老师,要是这样,我们活着到底图个啥呢?”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王教授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话:“你们都把成功当成了人生的意义,其实,成功恰恰是意义的头号敌人。” 清华大学的五万样本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整体幸福感指数才70分,刚过及格线,最惨的是社交幸福感才66分,比身体和心理维度都低一截。 那些写字楼里的白领,月薪五万的天天盯着KPI焦虑掉头发,月薪五千的为房租水电算计到半夜,看似隔着阶层,可愁眉苦脸的模样没两样。 报道里那个举手提问的男生,连续三年拿国家奖学金,绩点高得吓人,可以说是标准的“成功范本”,结果秋招季差点吞安眠药,他跟心理医生说“不知道考第一、找好工作之后该干嘛”。 这就是现在奇怪的现状:所有人都在往“成功”的独木桥上挤,以为过了桥就是幸福,可真到了桥那头,才发现对面是空的。 王教授说“成功是意义的头号敌人”,可不是危言耸听,这就像个蜜饯裹着的毒药,先让你尝到甜头,等你把它当成全部,它就开始啃噬你的精神。 别以为这是象牙塔里的空话,王教授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19岁在上海合金厂扛钢锭,别人午休打牌聊天,他蹲在机床边啃《纯粹理性批判》,有人笑他装清高,他却说要“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 后来他如愿考进复旦哲学系,从扛钢锭到研究哲学,他没把“功成名就”当目标,反而活出了通透。 这对比实在太鲜明,现在很多家长,都只教育孩子怎么考高分、进大厂、赚大钱,把“成功”量化成一串串数字,却从来不教他们“什么是好生活”。 就像清华大学报告里说的,Z世代内卷感知最强,可幸福感随年龄增长才上升,说白了就是年轻时被成功学PUA,老了才明白那都是虚的。 我见过不少老板,身家过亿却天天失眠,家里藏着一抽屉安眠药,跟我说“钱再多,晚上躺在床上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你把人生当成追分的游戏,等真拿了满分,反而不知游戏的意义所在了。 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王教授在哲学课里说得明白,是工具理性太猖獗,消费主义太泛滥。 现在什么都讲“有用”,读书要有用,交朋友要有用,连谈恋爱都得算算“性价比”,可意义这东西恰恰是“无用”的,它不能变现,不能升职,却能让你晚上睡得踏实。 前阵子看个新闻,杭州有个姑娘辞掉年薪三十万的互联网工作,回家陪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每天帮妈妈回忆往事、学广场舞,有人说她“自毁前程”,可她发朋友圈说“以前天天加班,现在才觉得活着踏实”。 这就是王教授说的,意义不是“找到”的,是“活出来”的,它不在未来的升职加薪里,就在当下陪家人的每一分钟里。 那些被消费主义裹挟的人,双十一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以为拆快递的快乐就是幸福,可快递拆完,空虚来得更快,这就是用“快乐替代品”掩盖了真正的价值追问,最后把自己变成了赚钱和消费的机器。 更讽刺的是,现在许多人连基本的善意都变得“功利”,王教授说学生看到老人摔倒,先想拍视频再扶,怕被讹诈,这表面是道德问题,骨子里是意义缺失的后遗症。 当你把成功当成唯一目标,就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耽误自己的“前程”,可恰恰是这些“无用”的善意,才是意义的火种。 就像有人读叔本华,不是为了考试,就是单纯想搞懂“痛苦是什么”,结果反而从痛苦里找到了活着的尊严。 有人坚持做公益,不是为了名声,就是见不得别人难,结果在帮助别人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些人未必有钱有地位,按世俗标准算不上“成功”,可他们比那些住豪宅的人更幸福,因为他们的意义不是别人定义的,是自己活出来的。 AI能写代码、画画,算法能算准你想买什么,可它们永远回答不了“我是谁”“活着图啥”,这就是哲学的用处,也是王教授这些人的价值。 他不是要给所有人一个标准答案,是逼你自己去问、去承担。清华大学的报告给了7条提升幸福感的建议,可核心不就是王教授说的“在平凡中坚持真诚,在痛苦中守住善良”吗? 你不用非得赚一个亿,不用非得进世界五百强,把孩子教好,把父母照顾好,甚至只是每天认真吃一顿饭、跟邻居说句话,这些看似“没用”的事,恰恰是意义的根基。 那些嘲笑王教授“空谈哲学”的人,才是真的糊涂。 他们把成功当成人生的全部,就像把盐当成了主食,吃得越多越渴,最后活活渴死在“幸福的荒漠”里。 那间复旦教室的300个学生,听完那句话可能会迷茫一阵子,但总有一天会明白,成功只是人生的副产品,不是目的地。 现在的社会最缺的不是成功学大师,是王德峰这样敢说真话的人,他用一句话点醒我们:别再跟成功较劲了,先好好活成一个“人”,意义自然会来找你。

0 阅读:5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