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有取消与中国的会晤! 路透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星期五(10月10日)被媒体询问时说,他并没有取消与中国的会晤。 特朗普当天宣布对中国额外征收100%的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的一番表态,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在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追问中美关系进展时,他轻松地表示,自己并没有取消与中国的会晤计划。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缕缓和紧张气氛的春风,然而,就在这番话音未落之际,他紧接着宣布的两个决定,却像是瞬间刮起的飓风,让全球市场都为之一颤。 他宣布,准备对一部分中国商品额外征收高达100%的关税,并且要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信号同时发出,让人不禁想问,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先说说这个100%的关税。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几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极限施压。在之前的贸易摩擦中,关税税率虽然也在不断加码,但大多停留在10%或25%的区间。 100%的税率,意味着相关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将直接翻倍,这基本上就等于关上了大门。 这不仅会对中国的相关出口企业造成沉重打击,对于美国国内的进口商和消费者来说,也意味着他们将不得不寻找替代来源,或者直接接受更高的价格。 这个决定背后,似乎透露出一种不惜代价也要达成目的的决心,但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却显得有些模糊不清。是想要迫使对方在谈判桌上做出更多让步,还是另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紧接着的“关键软件”出口管制,则把这场争端从传统的贸易领域,直接拉到了科技战的层面。软件,尤其是“关键软件”,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从工业设计到金融交易,从通信网络到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对其实施管制,无异于在数字世界里建起一堵高墙。这让人联想到此前围绕华为等科技公司的一系列限制措施,似乎预示着这场竞争的核心,正在从货物贸易转向对未来技术制高点的争夺。 这不再仅仅是关于贸易逆差的问题,而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科技主导权的博弈。这一招的杀伤力,可能比关税更为深远和持久。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回头看特朗普那句“没有取消会晤”的说法,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这个所谓的“会晤”,到底是一个已经提上日程的具体安排,还是一个仅仅存在于口头上的可能性? 如果一边挥舞着如此严厉的制裁大棒,另一边又期待着一场平和的对话,这场景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用行动上的强硬来为口头上的对话增加筹码,让对方在走进会晤室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打拉结合”的手段,在以往的谈判中并不少见,但这次的程度和方式,无疑都升级了。 北京方面的回应,似乎也早已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既表现出坚决反对的强硬立场,又始终强调对话的大门是敞开的。这种应对方式,既维护了国家尊严,也为局势的转圜留下了余地。 然而,当关税和科技管制的压力不断升级,这种“斗而不破”的平衡还能维持多久,就成了一个未知数。全球的观察家们都在密切关注,双方是否还能找到那个能够坐下来好好谈的“最大公约数”。 这场风波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中美两国的范畴。全球资本市场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随着每一个新的消息而起伏不定。 那些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企业,更是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风险,开始考虑“去中国化”或者“多元化”的布局。 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贸易环境,对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好消息。世界仿佛正在被无形地分割成不同的阵营,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了全球化合作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一边是挥舞关税大棒,一边又留着对话的窗户缝,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恰恰是当前复杂局势的真实写照。这究竟是极限施压的高明策略,还是在巨大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这场牵动全球神经的博弈,最终会走向合作共赢的结局,还是会滑向全面对抗的深渊?这盘棋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变数,而我们都是这盘棋的旁观者,甚至参与者。对于未来的走向,你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特朗普刚对中国“掀桌子”,半天时间都不到,美国马上就露怯了半天时间里,特朗普
【60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