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立陶宛宣布!2025年10月,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在接受当地广播电台采访时也宣布,将禁止在立陶宛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并声称中国“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自2025年2月波罗的海三国完成与欧洲大陆电网的同步后,立陶宛便加速推进能源独立战略,试图彻底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然而,这种“去中国化”的能源政策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算计和经济考量。立陶宛能源部此前曾高调宣布部署1.7 GW/4 GWh的储能容量计划,旨在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但如今却将中国零件排除在外,这无疑为该计划的实施增添了新的变数。 2025年8月,立陶宛政坛迎来一场地震。前总理帕卢茨卡斯因商业交易丑闻被迫下台,社会民主党人英加·鲁吉涅内紧急接任。帕卢茨卡斯的辞职并非毫无征兆。 此前,他的商业交易受到调查,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最终迫使他在7月31日宣布辞职。他在辞职声明中表示:“鉴于这些被煽动的丑闻正在阻碍政府的工作,我认为我不能让我们的执政联盟和内阁受制于这些丑闻。”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立陶宛政坛的脆弱性,也为新政府的上台埋下了伏笔。鲁吉涅内的接任被视为社会民主党试图稳定局势的举措,但她的执政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她在施政纲领中承诺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却又在能源领域采取强硬立场,这种矛盾的态度让人不禁质疑:新政府究竟想走向何方? 鲁吉涅内上台后,立陶宛的对华政策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分裂”状态。一方面,她删除了此前将中国定义为“安全挑战”的措辞,试图释放善意;另一方面,她又明确表示不会更改“台湾代表处”的名称,这一核心矛盾始终悬而未决。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中国对立陶宛的立场始终坚定:只有纠正错误,才能恢复关系。2025年上半年,中国最后一名外交官撤离立陶宛,领事业务由邻国代为处理,这一信号无疑让维尔纽斯感到寒意。 立陶宛外长布德里斯甚至坦言,中方似乎并无意愿恢复关系,主动权已不在立陶宛手中。这种外交僵局不仅影响了两国关系,也对立陶宛经济造成了实质性打击。 数据显示,立陶宛对华出口额从2021年的约1.3亿欧元锐减至2024年上半年的约0.12亿欧元,跌幅高达九成。 激光行业对华出口几乎归零,乳制品公司被迫关闭生产线,中欧班列绕行立陶宛,港口贸易量下滑近三成。 立陶宛的能源政策与外交策略似乎陷入了一种“自我矛盾”的循环。一方面,瓦伊丘纳斯高调宣称要排除中国零件,以确保能源安全;另一方面,鲁吉涅内又试图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以缓解经济压力。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反映出立陶宛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尴尬处境。 作为一个小国,立陶宛试图在大国之间寻找平衡,却往往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欧盟的支持似乎并未带来实质性帮助。 美国承诺的6亿美元出口信贷担保实际到账仅900万美元,台湾方面的投资承诺也附加了苛刻条件,欧盟的贸易诉讼进展缓慢。这些现实让立陶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 立陶宛的能源转型之路同样充满挑战。尽管欧盟斥资近16亿欧元支持波罗的海三国接入欧洲电网,但技术磨合期的阵痛已初现端倪。 立陶宛电力进口依赖度高达31%,而欧洲电网的电力价格显著高于俄罗斯。此外,电网频率控制的自主性也对本土电网提出了更高要求。 爱沙尼亚国际战略与安全中心警告,若遭遇极端天气或突发性需求波动,三国可能面临停电风险。这种技术不确定性已引发民间焦虑,拉脱维亚居民抢购发电机,立陶宛超市的应急电源销量激增。 经济成本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每户家庭的年电力支出预计将增加约12欧元,这对人均GDP不足2万美元的立陶宛而言,负担不小。 立陶宛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欧洲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普遍面临的挑战。如何在能源独立与经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坚守原则与务实外交之间做出选择? 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鲁吉涅内政府的智慧,也折射出当前国际秩序的复杂性。立陶宛的未来走向,或许将成为观察欧洲地缘政治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立陶宛需要更加务实和连贯的政策,才能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与中国闹翻4年后,立陶宛很失望。最近立陶宛那边传来消息,不少老百姓都在吐槽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