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欧美死活不肯给 C919 适航证,短期内确实会制约其国际市场拓展,但中国已通过三重策略构建替代路径,长期来看将重塑全球航空格局。 EASA 的认证进程仍陷僵局,第四轮飞行测试虽定于 2025 年初启动,却暗藏变数。 这一阶段需完成功能可靠性、极限性能、应急处置等六大类测试,外媒预测最快 2025 年底取证,但若遇技术争议可能拖延数年。 FAA 则始终未明确审查时间表,其官员仅表示 “需等待 EASA 结果”,实质延续技术壁垒策略。 认证滞后已传导至交付端,2025 年 C919 交付量仅 6 架,与年初 25 架目标差距显著。 国航、东航原计划各接收 10 架,上半年实际仅各获 1 架;南航 3 架到港机型还是融资租赁模式,所有权尚未完全落地。 核心制约来自供应链,美国暂停部分关键零部件出口许可,导致发动机等系统交付延迟。 但替代市场的突破正在改写格局,2025 年 10 月最新数据显示,C919 已拿下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国适航认证。 这些国家形成战略支点:俄罗斯打通欧亚北方通道,巴西辐射南美市场,加拿大、澳大利亚则成为英语国家圈突破口。 算上正在推进认证的印尼、尼日利亚,C919 适航覆盖人口已达 25 亿,占全球三分之一。 东南亚市场的落地更具示范效应,C909 作为先头部队已站稳脚跟。 柬埔寨国家航空确认订购 10 架 C909,拥有 10 架增购选择权;老挝航空 4 月已将其投入国内航线,越捷航空通过湿租开通 15 条区域航线。 截至 7 月,C909 累计交付 166 架,运送旅客超 2400 万人次,为 C919 积累了运营口碑。 技术自主的推进正在消解卡脖子风险,CJ-1000A 发动机进入适航取证冲刺阶段。 这款国产发动机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叶片,可承受 1700℃高温,性能对标现役 LEAP-1C,预计 2025 年内完成认证并批量装机。 机体结构国产化率已提升至 70%,航电系统核心部件实现自主可控,减少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 国内市场的基本盘持续稳固,足以支撑产能爬坡。 C919 现有超 1500 架订单,70% 来自国内航司,而中国民航局预测未来 20 年需新增 9000 架客机。 商飞正优化生产线,针对供应链瓶颈启动 “双供应商” 计划,2026 年产能目标调至 30 架,优先保障国内需求。 欧美双标的弊端也在显现,波音 737MAX 复飞后故障频发,2025 年上半年已发生 3 起液压系统故障,却仍获 FAA 快速豁免。 C919 则在国内完成 3000 架次飞行,经历黑河极寒、吐鲁番高温等极端测试,安全数据详实,却遭 EASA “附加审查”。 法国《新工厂》直言,这种差异实质是 “航空业贸易保护”。 国际租赁公司的态度已出现松动,部分机构开始接受非欧美认证机型。 东南亚租赁巨头 Avolon 透露,正评估 C919 租赁方案,重点关注中国民航局认证与当地标准的互认度。 其高管坦言,“25 亿人口的市场体量,足以覆盖运营风险”。 长期来看,规则重构更具战略价值。 中国已与 42 国签署适航互认协议,2025 年新增巴西、加拿大两项高级别协议,实现标准互认。 C919 还参与国际民航组织新一代通信导航标准制定,北斗适配方案获 15 国技术验证,逐步输出中国技术主张。 这并非要与欧美市场对立,而是构建多元准入体系。 当 C919 在 25 亿人口市场实现常态化运营,积累足够安全数据,欧美认证将从 “必需品” 变为 “加分项”。 CJ-1000A 装机后,供应链自主化更会削弱技术封锁效果。 波音、空客已感受到压力,空客 2025 年主动提出深化中欧航空技术合作,希望参与 C919 供应链。 这种态度转变证明,市场与技术的双重突破,比单纯争取认证更有说服力。 现在的 C919 不再执着于 “一张证闯天下”,而是用替代市场换时间,用技术自主筑根基。 等到 2026 年 CJ-1000A 批量装机,25 亿人口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欧美或许会主动加快认证进程。 毕竟航空业的本质是市场与安全,而非政治博弈,这一点终将成为共识。 信源:中方拒绝波音后,如果美国制裁中国,中国国产大飞机就造不下去?——网易
如果欧美死活不肯给C919适航证,短期内确实会制约其国际市场拓展,但中国已通
高干评世界
2025-10-10 20:19: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