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问,凭什么不录取我,我就要上。”陈赓好奇,你谁家的孩子? 1960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里,有个年轻女孩格外惹人注意,她叫左太北,学习成绩拔尖,做实验一丝不苟,是同学里的佼佼者。 她的每一次发言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老师都夸她有担当有头脑,但鲜有人知道,这个女孩的入学档案上,有一份特殊标记——“特批”。 时间倒退几个月,那时全国的考生都在盼录取通知书,左太北的分数远超录取线,本该顺利被哈军工录取,可几周过去,消息却迟迟没有。 后来她才知道,政审没过,问题出在她的家里——她的二伯当年在国民党军队工作,解放后去了台湾。 在那个政治背景极其敏感的年代,这种家庭关系几乎等于一票否决,一纸背景就挡住了她的未来。 她心里憋着气,也想不通,自己父亲左权是为国牺牲的革命将领,凭什么她的努力要被别人的过往拖累。 那一刻,她没有退缩,收拾好材料,她北上哈尔滨,决定亲自找人问个清楚,到了哈军工,她找到学院办公室,直接闯进院长陈赓的房间,语气坚定地说明来意。 这位开国将领听完,只是平静地看着她,吩咐人把档案拿来细看。 陈赓翻阅资料,先看到她的高分成绩,又看到那句关键的“二伯在台”记录,明白了问题所在。 当他看到父亲一栏时,眼神忽然停住,那名字他很熟——左权,当年他与左权并肩作战,感情深重。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左权身先士卒,从南昌起义到百团大战,一路冲锋陷阵,最终在辽县牺牲,想到战友当年以身殉国,而他的女儿如今被政审卡住,陈赓的心里五味杂陈。 他深知,这个女孩没有错,一个有志报效祖国的学生,不该为亲属的选择买单,他放下档案,立刻拿起电话,打到招生办公室,语气干脆:“左太北这名学生,成绩够,能力强,立刻录取。” 为了避免她今后再受影响,他特意强调录取原因是学业优秀,不涉及任何特殊背景,就这样,一通电话改变了左太北的命运。 那年夏天,她收到了哈军工的录取通知书,进校后,她比任何人都珍惜这份机会,她每天钻实验室,学专业课程从不放松,成绩始终在前几名,还常参与科研项目。 老师都说,她有股“干劲”,做起事来从不怕难,几年后,她顺利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家军工单位,从此扎在科研一线,几十年来,她参与了多项国防技术研发,一直默默奉献。 左太北没有辜负父亲左权,也没有辜负这份用信任换来的机会,她用一辈子的努力,证明了血脉相传的不仅是姓氏,更是一种信念。 那种从战火中延续下来的力量,在她的身上延续,也在她之后的时代延续。 参考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8月27日 关于“左权家书流露铁汉柔情”的报道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