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闯王李自成来势汹汹,崇祯无人可用,就在崇祯焦急万分时,一大臣道:陛下

炎左吖吖 2025-10-10 12:29:42

1642年,闯王李自成来势汹汹,崇祯无人可用,就在崇祯焦急万分时,一大臣道:陛下,牢房里就有位名将,如果他出手,拿下李自成这群乌合之众,不在话下! 1642 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势如破竹。 此时的明朝江山岌岌可危,崇祯帝急得团团转却无人可用。 此时,一位大臣提醒他:“牢房里关押着曾大败李自成的名将孙传庭,若能起用此人,或许能挽救危局。”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名将,最终却成了大明王朝最后的殉葬者? 彼时的明朝早已千疮百孔,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士兵装备短缺,将领或叛或逃,北京城墙上的守卫连像样的甲胄都凑不齐。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横扫河南势如破竹,攻克襄阳后更是改名襄京,设立官府机构,俨然有了建国之势。 而明朝能依靠的将领寥寥无几。 左良玉虽有二十万大军,却只顾搜刮民财,遇敌就逃,民心尽失。 崇祯急调吴三桂的提议因边防压力被搁置,朝堂陷入无将可用的绝境。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急得团团转,可满朝文武无人能提出破局之策。 他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朱家的江山正在一点点崩塌。 绝境中,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及狱中的孙传庭。 就在这绝望之际,一位大臣兵部尚书陈新甲伏地叩首,向崇祯帝举荐了孙传庭。 崇祯帝听到这个名字,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 他对孙传庭并不陌生,当年正是这位将领,在潼关南原一战中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骑逃进商洛山,差点彻底剿灭农民军。 可就在去年,孙传庭因与杨嗣昌政见不合,直言进谏,被怒火中烧的崇祯帝关进了大牢,这一关就是三年。 崇祯帝满是怀疑:“他, 肯替朕卖命吗?” 他清楚自己对不住孙传庭,还记得孙传庭被抓时,怀里还抱着边关的地图,哭着说 “贼未灭,臣不甘心”。 可眼下已无其他选择,大臣含泪保证:“孙传庭忠君爱国,只要能重获自由领兵,必定会以死相报。” 崇祯帝不再犹豫,当即传旨:“释放孙传庭,官复原职,任命他为陕西总督,即刻领兵出征,抵御李自成。” 孙传庭在阴暗牢房中熬过三年,鬓发斑白,脊背微驼,唯独目光如炬。 接到复职诏书时,他未提冤屈,只颤抖着接过陕西军务总督的兵符。 朝中有人暗叹:“此去无异于送死!” 这话不假,国库空虚,兵马凋零,皇帝却指望他挽狂澜于既倒。 可孙传庭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 他亲自到乡下募兵,耐心训练新兵,自己掏腰包给士兵买棉衣,甚至卖掉了家里的田产换取粮食。 有老部下心疼他劝他:“你不必如此拼命,毕竟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 孙传庭却指着远处烽火缭绕的方向说:“我不是为了腐朽的朝廷,而是为了关中的百姓,李自成的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若不抵抗,百姓只会陷入更深的苦难。” 这话道尽了他与左良玉之流的本质区别。 他效忠的并非龙椅上的帝王,而是山河间的黎民。 李自成听说孙传庭被释放领兵,起初确实忌惮三分。 可很快,探子传回消息,说孙传庭手下只有几万未经训练的新兵,装备极差。 李自成顿时松了口气,嘲讽:“老东西,今非昔比了!” 他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孙传庭的军队逼近。 两军在郏县相遇,孙传庭深知自己的军队硬拼不是对手,便凭借地形优势设下埋伏。 经历几次小规模战斗下来,还真取得了一些胜利。 可远在北京的崇祯帝却坐不住了。 他急于求成,每天都派使者催促孙传庭主动出战,甚至放话 “再不出兵,朕就治你死罪”。 皇命如山,孙传庭被迫在准备不足时决战。 出征前,他寄回家书八字:“吾死国,尔等自活。” 战场上,明军以血肉之躯对抗农民军铁骑,孙传庭身中数刀,血染战袍。 最终,明军溃败,他率亲兵冲入敌阵,尸骨无存。 孙传庭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崇祯帝正在跟太监核算国库仅剩的银子。 听说明军大败、孙传庭战死,他愣了半晌,随后突然暴怒,骂道:“废物!朕就知道他靠不住!” 没有大臣敢告诉他,孙传庭死前,还特意让人把军中仅存的粮草送回西安,叮嘱要留给百姓过冬。 也没有人敢提醒他,若不是他催战太急,这场仗未必会输得如此惨烈。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煤山。 彼时,关中百姓悄悄为孙传庭立牌位祭奠,称其“为咱们而死”。 史家评曰:“传庭死而明亡矣。” 这根王朝最后的脊梁,早在三年前入狱时便已裂缝,崇祯的猜忌与急躁,终将其推向毁灭。 孙传庭的悲剧,是明末忠臣命运的缩影。 他们胸怀天下,却困于党争,他们舍生取义,却败于时局。 若崇祯多予信任,若粮饷充足,若朝臣同心,可历史没有假如。 唯余一声叹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王,朝末路,忠魂葬于寒沙! 主要信源:(山西省人民政府——孙传庭(明末 兵部尚书 代县)、中华网热点新闻——大明帝国最后的栋梁孙传庭,一个被明史评价为身死则明亡的男人...)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