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们放假的时候,固态电池圈来了大消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和多家科研机构开发出了锂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电池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接触的难题。
这个成果已被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被业界评价为,为解决固态电池难题提供了可量产的技术方案。 这项突破到底牛到什么程度呢?咱接下来尽可能用大白话解释一下,你可以把造电池想象成做三明治。 现在的液态电池不管是手机里的还是电车里的 结构就像是两块面包(正极和负极),中间夹着一层果酱,就是液态电解质差不多。
果酱是稀溜溜的,能非常轻松把两片面包完全浸透连在一起,接触的非常完美,所以电池就能正常工作。 但现在,我们需要用固态的干奶酪来代替那层果酱。因为干奶酪更安全,不会像果酱一样落叶着火,而且能让三明治更顶饱,也就是说能让电池续航里程更长。 可问题是面包很硬,干奶酪也很硬,要把它们硬压在一起,中间肯定会出现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缝隙和孔洞。
这些微小的缝隙和孔洞对能量来说是巨大的鸿沟,导致他们跳不过去,就让电池内部阻力很大,要么根本充不进电,要么一充电就短路。 所以以前科学家的解决方法就是 用老虎钳使劲捏这个三明治,让外部压力把它们用压在一起,但也让电池系统变得很笨重,固态电池一直无法量产,这是主要原因。 现在我们科学家想出了个办法,在干奶酪里面加了些调味剂,也就是碘离子。
以后再做三明治时候,这些调味汁就自己跑到面包和奶酪的交界处,主动吸引能量并自动流淌,填满所有的微小缝隙。 这样一来就不需要老虎钳死命压了,面包和奶酪可以完美结合在一起,能量可以畅行无阻,外观也不会做的太过笨重,导致没办法具体应用。 这样就明白了吧,这次我们科学家的突破,实际上就是找到了可以让电极和电解质自动粘合的神奇胶水。
这样一来,市场前景必然会极为广泛。固态电池会迅速出现,甚至比之前业内宣传的2026年就要装车,2028年就要量产还要快。 因为这个突破是划时代的,这意味着困扰固态电池最大的难题解决了。而车企的嗅觉又是最为灵敏,他们很快就会跟进应用,固态电池的迅速量产终于出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