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绕地球一圈”卡壳了!美国最大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宣布:以后不再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特别是钕和镨——这可是永磁体生产的核心材料,电动车、风电、军工统统离不开。美方这一刀砍下去,全球稀土产业链又添新变数。可细算下来,这事到底谁才是被“卡脖子”的那个? 谁也没料到,美国加州莫哈韦沙漠里那些锈红色的矿石,突然成了搅动全球产业链的棋子。但多数人没看清的是,这看似来势汹汹的 “断供”,反倒先戳破了美国稀土产业的底气不足。 最先给出答案的是中国企业。MP Materials 刚宣布停供,盛和资源就公开表示生产不会受大影响,原来公司早就备好了后手 —— 四川本地矿、独居石,再加上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原料,多条渠道早已搭建完成。 这并非临时抱佛脚,数据早有征兆: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稀土原材料已连续两年下降,2023 年降了 13.7%,去年又降了 16.9%,依赖度本就在持续降低。 真正的瓶颈藏在美国自己的产业链里。MP Materials 运营着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山,可这座年产全球 15% 稀土精矿的矿山,多年来几乎把所有精矿都送到中国加工,因为美国压根没足够的精炼能力。 即便如今喊着要建本土产业链,德州的磁体工厂刚起步,加州的精炼厂也只敢开动一半产能,更别说重稀土分离技术还没影 —— 制造高性能永磁体必需的镝和铽,美国至今没法自主提炼,而这两种元素全靠中国和缅甸供应。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生产超纯镝的化学工艺要走 100 步,加拿大一家企业在中国的工厂花了七年才掌握,美国企业却几乎从零开始。 中国光是开设稀土专业的大学就有 39 所,而美国连一门常设课程都少见,技术积累的差距显而易见。 更现实的是成本压力,美国工厂要遵守严格的环保标准,还得承担高昂劳动力成本,运营成本比中国高得多,MP Materials 搞的水循环利用和干式尾矿处理,虽然环保却进一步推高了开支。 反观中国这边,早已形成从加工到应用的完整优势。全球 91% 的稀土精炼、87% 的氧化物分离和 94% 的磁体生产都掌握在我国手中,高性能永磁体产能还在持续扩张,2025 年就有企业要扩产到 4 万吨,2027 年更是瞄准 6 万吨目标。 更关键的是,我国本身就是稀土消费大国,2023 年消费量占全球超 60%,国内产能加多元化进口,足以支撑市场需求。 即便 MP 停供影响全球 4% 到 5% 的镨钕供给,可国内供给监管趋严让行业更集中,需求端还有电动车、机器人等领域撑着,反而可能助推产业升级。 美国不是没下本钱,国防部给了 MP Materials4 亿美元投资和 10 亿美元贷款,还搞了每公斤最高 30 美元的税收抵免,可产业链建设不是砸钱就能成的。 从矿山到磁体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数年技术积累和数十亿美元投入,MP Materials 自己也承认,要实现全链条整合还早得很。 这场产业链博弈里,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谁能挖矿,而是谁能把矿石变成高价值产品。中国多年积累的技术、人才和规模优势,不是一次停供就能撼动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美国要花多少年才能补上稀土产业链的短板?这场供应链重构最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中国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说白了,中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