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央一条“高干子弟一律不准经商”,使得原国防部长耿飚的长女,一夜之间被查封了所有资产,她选择出走美国,在离开时她发誓,给我3年时间,只要我没饿死,我就要在美国横着走!看到最后,不得不佩服她。 改革开放刚开始那阵子,国内日子慢慢有了新变化。 好多人不安于捧着铁饭碗,琢磨着去做生意闯闯。 可这事儿对中年人来说,哪那么容易? 放弃稳定生活去冒险,得有多大的勇气? 有个人就这么做了,她叫耿莹,是耿飚同志的长女。 那时候她都四十多岁了,本来有安稳工作,日子过得平平稳稳。 可她突然说要“下海”创业,身边人听了都愣了:这么大年纪,还折腾啥? 但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不意外。 耿莹打小就不是怕难的性子。 她出生在1939年,正是抗战最苦的时候。 父亲忙着工作,顾不上家,她早早地就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衣服破了自己缝,饭没了自己想办法热,小小年纪就透着一股独立劲儿。 新中国成立后,耿莹跟着家人到了北京,总算能安安稳稳上学。 父亲还是常不在家,父女俩就靠写信联系。 父亲在信里跟她说要好好读书,要能吃苦,她在信里跟父亲说学校的事儿,说自己又学会了新东西。 那些信,成了她成长里很重要的牵挂。 中学毕业,耿莹考上了地质学院。 那时候学地质的姑娘少,大家都觉得这活儿太苦。 可她没犹豫,一门心思学专业知识。 到了六十年代,她毕业分配到北京地质队,一去就是十多年。 地质队的活儿真不是一般累,经常要往野外跑,翻山越岭找矿,风里来雨里去是常事。 有时候去偏远地方,住的是简易棚子,吃的是干粮,好几天洗不上澡。 好多男同志都觉得扛不住,可耿莹从没喊过苦,跟着队伍一块跑,记录数据、整理资料,啥活儿都不含糊。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耿莹去了北京制药厂。 环境变了,活儿也不一样,可她很快就适应了。 那时候她一个人要养全家,每个月就靠三十七块钱工资过日子。 钱不够花,她就省吃俭用,衣服缝缝补补接着穿,买菜专挑便宜的时令菜。 这样紧巴巴的日子,她一过就是十七年。 就算日子难,耿莹也没跟家里开口求过帮衬。 她知道父亲的脾气,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晚上等家人睡了,她就坐在灯下自学,看制药相关的书,慢慢琢磨技术。 后来工厂成立肿瘤研究院,她抓住机会申请转成研究人员。 靠着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她慢慢在专业上做出了成绩,工作和生活总算松快了些。 本以为日子就这么过下去,可一次经历又让她改了主意。 有回她跟着父亲去湖南老区参观,看到当地老百姓日子还很困难,住的房子破旧,孩子上学都要走老远的路。 她心里不是滋味,琢磨着能不能做点啥帮衬一把。 想来想去,她觉得经商能更快攒下钱,帮更多人,于是决定去珠海创业。 刚开始创业挺顺的,她很快租了地方,建了办公区,还给员工盖了宿舍,公司慢慢有了模样。 可到了1986年,政策有了新调整,按规定她得停下经商的活儿。 这事儿换别人可能就灰心了,可耿莹没打退堂鼓。 她琢磨着,国内暂时没法做,那就去国外试试。 好多人劝她:“你都这年纪了,去国外重新开始,太难了!” 可她不这么想,觉得只要肯努力,在哪儿都能找到机会。 刚到美国的时候,日子真叫一个难。 她兜里没多少积蓄,语言也不是很顺溜。 为了活下去,她啥活儿都干,在街边摆摊卖小玩意儿,去餐馆洗盘子,帮人做手工,每天忙到半夜才能歇口气。 她省得很,舍不得买吃的,经常是面包就着开水对付一顿,租的房子又小又偏,冬天没暖气就裹着厚被子取暖。 慢慢攒了点钱,耿莹想起自己会画画。 她小时候就喜欢涂涂画画,后来忙工作搁下了,现在正好捡起来。 她每天抽时间画画,画中国的山水,画老家的模样,然后拿到画廊去卖。 一开始没人买,她就慢慢改,琢磨外国人喜欢的风格。 时间长了,她的画渐渐被人认可,有人专门来找她订画,日子总算慢慢好起来。 日子好过了,耿莹没忘了当初的想法。 她一直记着要帮人,也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 她开始四处奔走,联系志同道合的人,一点点筹备。 后来,她发起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就做文化遗产保护,帮着修老房子,整理老手艺,把快失传的传统技艺记录下来。 现在这个基金会在国内外都挺有名,帮着保护了不少老东西。 有人问耿莹,这辈子折腾这么多事儿,累不累? 她没多说,可看她的样子就知道,能做这些有意义的事,她心里踏实。 耿莹这一辈子,从地质队的艰苦,到制药厂的不易,再到创业的起起落落,还有在美国的摸爬滚打,没一件事是容易的。 可她从没服过软,不管多大年纪,不管遇到啥难事儿,都凭着一股韧劲往前闯。
1986年,中央一条“高干子弟一律不准经商”,使得原国防部长耿飚的长女,一夜之间
火星探梦
2025-10-09 13:22: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