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强,恶邻越狂?为何中国强大后,没有重现四夷宾服的盛况? 说白了,古代中国的“四夷宾服”从来不是靠嘴皮子哄出来的,全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底气,但那套玩法搁现在早就行不通了。 先得搞明白,当年的“宾服”是怎么来的——中原王朝手里握着绝对的硬实力,秦汉的骑兵、唐宋的火器,随便拿出来都能碾压周边部落。 经济上更不用说,丝绸、瓷器、茶叶这些宝贝是周边刚需,而他们手里的皮毛、香料又离不开中原的市场,所谓“厚往薄来”的朝贡,本质上是用经济甜头换政治认同。 再加上儒家文化那套“天下共主”的说法慢慢渗透,周边政权既打不过又离不开,自然愿意跑来朝贡刷存在感。 可现在的世界早不是当年的东亚大陆了。古代那套等级森严的朝贡体系,搁现代国际社会就是“不合时宜”的代名词。 现在讲究的是主权国家平等,不管国家大小,法理上都平起平坐,没有谁是谁的“藩属”这一说。当年高句丽国王要给唐太宗磕个头才能换贸易许可,现在哪个国家会愿意为了合作放弃主权尊严? 这种国际规则的改变,从根上就断了“宾服”的土壤,毕竟没有哪个主权国家愿意再认个“宗主国”。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邻居圈”里多了搅局的。古代中原周边除了游牧部落就是小邦国,没有能跟中原掰手腕的第三方势力,可现在不一样,总有域外大国盯着东亚这块地方,生怕中国一家独大。 他们要么给周边一些国家送武器、签协议,要么在背后煽风点火,鼓吹些乱七八糟的论调,把水搅浑。 那些原本没底气蹦跶的角色,有了靠山就敢咋咋呼呼,表面上对着中国龇牙咧嘴,其实背后全靠别人撑着,说白了就是狐假虎威。 中国自己的路子也变了。当年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征突厥,打完了还要派驻官、定规矩,现在中国讲究的是和平发展,别说征服了,就连边境纠纷都想着坐下来谈。 这种不搞霸权、不强迫别人的态度,反而让一些短视的势力误以为是“好欺负”。古代的朝贡体系里,中原给的好处是“赏赐”,现在中国和周边搞合作是“共赢”,没有了那种自上而下的威慑,自然不会有当年那种“臣服”的感觉。 再说了,现在大家都在拼经济,中国的产业升级难免会跟周边国家形成竞争,利益上的摩擦难免让一些人心里不平衡,嘴上就难免带点刺。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信息时代的影响。古代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周边部落只知道中原强大,却摸不清深浅,心里的敬畏多过质疑。 现在不一样,手机一刷各种消息满天飞,有些别有用心的言论随便就能传到普通人耳朵里,再加上一些势力刻意渲染,很容易挑动对立情绪。 那些所谓“狂躁”的表现,很多时候是被舆论裹挟着走,并非真的有底气跟中国叫板。 其实说到底,不是中国的强大不够分量,而是“四夷宾服”这种说法本身就带着古代的时代烙印。 当年的盛况是农耕文明下的特殊产物,靠的是实力压制、利益捆绑和文化输出的三重作用。现在的中国强大,走的是另一条路——不搞强制臣服,只讲互利共赢;不追求形式上的“来朝”,更看重实实在在的合作。 那些蹦跶的势力,看似狂躁,其实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的分量,真要动真格的,没一个敢真的撕破脸。 时代变了,衡量强大的标准也变了。当年的“宾服”是靠拳头和赏赐堆出来的,现在的影响力是靠合作和实力攒起来的。 与其纠结为什么没有重现古代盛况,不如看清楚,中国的强大已经让周边离不开、惹不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稳定”。
如何看待“历史进入了垃圾时间”这一观点?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