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出兵援朝有多不容易?主席都决心已下,仍一波九折后才敲定,尤决策时,十八天里竟有六折,什么概念! 1950年10月1日晚,中央书记处会议首次讨论出兵援朝事宜,据主席后来讲,与会者赞成的只有“一个半”,而那“一个”还是他自己。 接着第二天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参会者依然大多反对,民主集中制下,主席尊重多数人意见,把发给斯大林的电报稿,由原来草拟的“出兵”,改为“暂不出兵”。 那下一步咋办?主席想到了坐镇大西北的彭德怀,安排专机把其从西安接到北京,参加两天后的第三次专题会议。大将军不仅当时挂帅援朝的最佳人选,还是全军副总司令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可以影响到出兵决策的。 10月4日下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反对出兵的还是大头。因飞机晚点迟到的彭德怀,由于不了解情况,会上没有发言。会后,主席约他明天单独面谈。 5日上午,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谈话开场了,彭德怀不仅支持出兵,还毅然接过帅印。下午,昨天会议继续召开,大将军发言时,坚定站在主席这边,有力助推了最终的出兵,而这都一波四折后了,但依然没有划上句号。 原来说好空军助战的苏联,这时出了幺蛾子。斯大林不敢与老美撕破脸,又不愿露怯,便谎称自家空军还没做好准备,一时半会助战不了。 那咱们空军这么弱,苏联不帮忙,拿不到制空权,咋跟美军斗?主席赶紧按下出兵暂停键,10月13日第四次开会讨论,后经全方位分析,还是一个字:“出”! 可哪曾想,苏联又表示空军下一步即便助,也不能入朝战,那还助什么呢,志愿军又不在国内打。结果咱们不得不再次按下暂停键,10月18日第五次开会讨论,最终决定没有空中保护也要打。就这样,一波六折决策后,志愿军终于在第二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对了,之前选帅还有“三折”呢。主席早先看中粟裕和林彪,都因病无法挂帅,轮到大将军才能出征,这真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新四军时期,陈毅听说江北的叶飞纵队富得流油,便想去“打土豪”,见到叶飞,陈毅提高
【22评论】【52点赞】
用户15xxx11
彭大将军威武无比,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当时他如果反对,美军占领朝鲜半岛就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