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拒收,就断供!”波音CEO凯利・奥特博拉的一句威胁本想给中国市场施压

山河又月明 2025-10-09 10:54:08

“中国再拒收,就断供!”波音 CEO 凯利・奥特博拉的一句威胁本想给中国市场施压,没成想却成了 “自曝家丑”。这场 “威胁闹剧” 彻底暴露了波音的外强中干,也撕开了全球航空格局改写的序幕。 两架喷涂着厦门航空标志的波音 737 MAX 客机,在浙江舟山工厂短暂停留后掉头飞回西雅图,这场横跨 8000 公里的 “折返跑” 像极了一场事先张扬的尴尬戏码。 没人需要追问是谁按下了返航键,全球航空业都看得明白,这不是简单的交付延期,而是波音对中国市场底气尽失的直白流露。三天内两架飞机相继返程,留下的不仅是舟山工厂的空坪,更是百年巨头外强中干的铁证。 波音 CEO 凯利・奥特博拉紧跟着抛出的 “断供” 威胁,本想扮演强硬施压者,没承想直接把自家的软肋怼到了聚光灯下。他大概忘了,2024 年波音向中国出口的飞机及零配件价值高达 442 亿人民币,这笔钱占到了波音当年全球营收的 18%。 对一家 2024 年因舱门脱落、螺栓松动等安全事故市值缩水近 30% 的企业来说,中国市场哪里是可以随便拿捏的 “猎物”,分明是维持现金流的 “输血袋”。当时至少 10 架准备交付中国航司的 737 MAX 正处于封存状态,要么停在西雅图机库,要么像这两架厦航飞机一样被迫遣返,光等待交付的订单总金额就超过百亿美元,这时候喊 “断供”,更像是恼羞成怒的自我消耗。 这场威胁闹剧最滑稽的地方,在于波音根本没搞清楚自己的处境。2018 年时波音在中国民航机队的占比还近半,可到 2024 年新引进飞机的渗透率已经跌到了 26%,市场早就在用脚投票。 更要命的是,波音的质量口碑还在持续掉分,737 MAX 曾经因安全问题停飞 20 个月,即便复飞后欧洲瑞安航空下过 75 架的大单,但那是靠大幅折价换来的 —— 按目录价算 90 亿美元的订单,实际折扣超过三分之二,本质上是 “甩卖求生”。 2024 年的舱门脱落事故更是让信任危机雪上加霜,海外社交媒体上的负面讨论至今没断过,中国航司自然要对交付的飞机多几分审视,舟山工厂的停留与折返,不过是这种谨慎态度的直接体现。 波音敢放狠话,或许是误以为中国民航离了它不行,可现实早变了天。空客 2024 年悄悄交出了 766 架飞机的交付成绩单,净订单达到 826 架,光是 A321XLR 这一款机型在中国就拿了超 500 架订单,波音退出去的市场份额,转头就被竞争对手稳稳接住。 更让波音坐不住的是中国商飞 C919 的崛起,这款单价约 7.67 亿元的国产客机,到 2025 年初订单数已经稳稳超过 1200 架,东航、国航、南航这些老牌航司都在列,甚至还有德国普仁航空、泰国都市航空的国际订单。 C919 早就完成了 100 小时验证飞行,在国内多条航线稳定运营,虽然目前还用着 CFM 的 LEAP-1C 发动机,但自主研发的 CJ-1000A 已经完成高空台架测试,计划 2027 年就能装到实机上,未来连 “卡脖子” 的机会都没给波音留。 美国商务部其实早看出了端倪,2024 年 5 月就试图用技术封锁卡 C919 的脖子,暂停核心零部件出口许可,结果非但没拖住 C919 的脚步,反而让波音成了牺牲品。 毕竟中国民航即便有短期运力缺口,也犯不着在质量存疑的飞机上妥协,C919 的批量生产只是时间问题,波音的 “断供” 威胁就像过期的感冒药,看着唬人实则没用。 更讽刺的是,波音自己早就成了中美博弈的筹码,每次谈判风向一变,它的交付计划就跟着起伏,这种不稳定的合作关系,只会让中国航司加速转向更可靠的选项。 这场闹剧真正撕开的,是全球航空双寡头格局的裂缝。过去波音和空客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时代正在倒计时,C919 用 1200 多架订单证明了国产飞机的底气,CJ-2000 发动机的研发更是瞄准了宽体客机市场,未来要直接挑战洲际航线。 波音或许还沉浸在百年巨头的幻觉里,但数据不会说谎:中国市场占它 18% 的营收,它却只拿到 26% 的新飞机渗透率;一边喊着断供,一边有 50 架飞机等着中国航司接收救急。这种矛盾早把 “外强中干” 四个字刻在了脸上。 两架 737 MAX 在西雅图落地时,或许波音该明白,时代早不是靠威胁就能留住客户的年代了。中国民航需要的是安全可靠的飞机,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空客的稳步扩张和 C919 的强势崛起,已经给出了更优解。 这场 “断供威胁” 没吓到任何人,反而让全球看清了波音的真实底气,也让全球航空格局改写的序幕,在尴尬的 “折返跑” 中彻底拉开。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