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外交部的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规劝一位21岁的青年,希望他能来外交部工作。 这已是第二次邀请了,可是,青年还是没有答应。 1956年夏,厉声教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正值新中国外交工作百废待兴,外交部通过正式渠道发出邀请,希望他加入条约委员会,从事领土边界研究。他专业对口,英语流利,本该是理想人选,但厉声教回信婉拒,理由是自己更想深耕地理学术,不愿贸然转行。外交部没有气馁,很快安排专人南下南京,再次登门拜访,这次是几位领导亲自出面,强调国家正处理中缅中印等边界问题,需要像他这样的复合人才来提供地图数据支持。厉声教还是坚持己见,指出外交涉及政治敏感,他经验不足,担心难以适应高强度工作。 第三次,外交部请来国际法专家刘泽荣,刘泽荣早年与厉声教父亲在欧洲相识,资历深厚,在条约谈判上经验丰富。刘泽荣不急于施压,而是结合自身从学术转外交的经历,谈及地理知识在边界勘定中的实际作用,比如用坐标数据校正历史地图偏差。厉声教听后渐渐动摇,加上外交部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让他感受到国家对年轻人才的重视。最终,他同意试一试,9月进入外交学院世界经济教研室任教员,刘泽荣亲自指导国际法基础。那时他只有21岁,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团员,却因专业突出被视为潜力股。这三次邀请的过程,反映出新中国外交人才选拔的务实作风,也凸显厉声教对职业选择的慎重态度。 进入外交部后,厉声教很快调入条约委员会,从事边界资料整理,1958年作为刘泽荣接班人,向中央领导汇报领土数据,谈吐稳健赢得认可。周恩来总理忆起与厉麟似的旧谊,对他的表现表示肯定。此后,他深度参与中缅中印中朝中苏边界谈判,提供地理和法律支撑,解决多项争端。1973年联合国大会前,他发现领海宽度与专属经济区概念混淆的风险,及时写信说明区别,周恩来转交乔冠华,避免潜在外交失误,此事后获得更多信任。1972到1982年,他作为代表团顾问,加入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公约中文本主要起草者和定稿人,还协助英文本校对。 1982年中国签署公约时,他的贡献得到肯定。1986至1987年,出任中国驻巴巴多斯大使馆参赞和代理大使,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后调任加拿大多伦多副总领事,处理华侨事务。退休后,他担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授外交和国际法,还在西方媒体开设专栏,传播中国视角。即便年事已高,他仍关注国家发展,将毕生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2017年8月6日,厉声教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遗体告别于8月16日在八宝山举行,他生前嘱托身后事简办,遗体捐献医学研究,费用部分用于老年病项目,部分捐给南京大学和上海市西中学。
1956年,外交部的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规劝一位21岁的青年,希望他能来外交部工
大胆的呜呜
2025-10-08 22:34:06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