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日本女记者采访南京大屠杀老兵,问“这辈子最开心的日子是啥时候?”老兵咧嘴笑:“占了南京那一个月。”再问“最痛苦的呢?”他耷拉着脸:“给美国人投降那天。”这话一出,网上炸开了锅:“他开心的那一个月,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啊!”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进南京城,那天之后不是胜利的欢呼,而是整整六个星期的屠杀、强奸和焚毁,根据南京军事法庭的统计,日军在城中共制造了超过30万中国军民的死亡,28起大规模屠杀案件、858起零星屠杀,血流成河,不分老少。 这场惨剧的"主角",正是那位接受采访的老兵所在的第16师团。他们不但在街头巷尾大开杀戒,甚至搞出了让人发指的“百人斩比赛”——谁先砍到100个中国人,谁就赢。 听着像黑白电影里的情节,但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有人拿枪扫射投降的战俘,有人把平民当靶子练刺刀。当年被抓去做苦力的老人,后来回忆说,那一个月,天是灰的,空气里满是焦土和血腥味。 而那位老兵口中的“开心”,正是建立在这些人的痛苦之上,他不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是觉得那就是“赢了”,这种态度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如果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里没有“加害者”三个字,那对战争的记忆,就永远只会停留在“荣耀”和“牺牲”。 采访这段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日本记者松冈环,她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政府派来的官员,她只是大阪的一位小学老师,从1988年开始她开始调查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用的是最笨、最耗时间的方式:挨家挨户地找人聊天。 她几十次来中国,走街串巷,跟南京的幸存者聊天,有时得花好几个月才能换来一句实话,太多老人一开始都不愿意提,因为过去太痛,怕人不信,也怕麻烦。但她坚持下来了,最后收集了180多位幸存者的证词。 她不光在中国找人说话,也回到日本,去敲那些曾经参战老兵的门,有些人拒绝,有些人沉默,但也有250多位老兵愿意开口,说出了当年自己做过的事:机关枪一次扫死1200人,强奸妇女,烧毁房屋。这些证言和中国幸存者的口述一一对上,拼出了历史的完整拼图。 这些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还原真相。因为历史的最大危险,不是被仇恨记住,而是被沉默忘记。 松冈环的调查出版后,在中国引起不小反响,但在日本,她成了“问题人物”。右翼团体打电话骚扰她,开着宣传车围着她的讲座现场转圈,甚至跑到她的学校门口发传单,说她“抹黑国家”。 她可以选择放弃,毕竟她不是历史受害者,也不是战犯后代,她完全可以当个普通老师,过自己平静的小日子,但她没有,她说:“真相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 她的坚持是对抗遗忘的力量。但她个人的努力,也挡不住现实的冰冷。截至2021年12月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下61人,时间这把刀,比舆论还锋利。再过几年,可能就再也没有人在现场说出那段历史了。 中国在2014年设立“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全国默哀一分钟。这是国家层面对历史的回应。但在国际舆论场上,这种努力往往被解读为“政治操作”。甚至在日本国内,还有不少人至今认为“南京事件夸大其词”“没有屠杀,只有战争”。 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地方。如果连“到底发生过什么”都不能达成共识,那所谓的“反战”就只是空谈。 一个老兵的一句“开心”,暴露的不只是个人的麻木,而是一个社会对战争记忆的选择性回避。而一个记者的坚持,说明历史真相不会自己浮出水面,需要有人一锤一锤地敲打。 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像松冈环那样去拼命挖掘,但我们至少要在面对历史时,不装作没看见,记住不是为了怨恨,而是为了让类似的“一个月人间地狱”,永远不再重演。 在这个信息爆炸、情绪泛滥的时代,有些东西必须说清楚——战争的胜利不能靠屠杀,和平的基础不能靠遗忘,历史不能选择性记忆,良知更不能选择性唤醒。这个世界,不该再有任何人,把他人的灾难,当作自己的狂欢。 参考资料: 日女教师先后40次到南京收集大屠杀证据 2005年05月25日 桂龙新闻网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像实录 2016-12-11 国际在线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南京。15岁的秀梅来不及逃走,就被日军绑在柱子上,禽兽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