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亡之谜被揭开?郭沫若::并非病死,是被3寸长钉钉死的!秦始皇去世时不过49岁的年纪,在巡行途中,无论是地势险峻的高山,还是汹涌湍急的河流,他都往无前,如履平地,并且在海上手持弩箭,射杀鲛鱼,很勇猛,看起来十分健康,谁都没想到,不过行进了140公里,他就突然离世。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行的路线和死因,《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写得明明白白,三十七年十月出游,左丞相李斯跟着,少子胡亥请行,一路从云梦到会稽,再沿海北上,九个月走了近万里路。 到平原津(今山东德州)才犯病,七月丙寅崩于沙丘平台,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广宗。 这里有个关键细节,从平原津到沙丘不过140多公里,按当时的行程得走两三天,也就是说秦始皇从发病到去世确实极快,这也是历代史家怀疑他被谋杀的理由。 让人觉得蹊跷的,就是他死前还在之罘亲自操弩射杀鲛鱼,说明当时他的身体确实还算强壮,这就给“非病死”的说法留了想象空间。 但郭沫若在《秦始皇将死》里说的“右耳插铁钉”,却压根没硬史料支撑。 这篇文章出自他的小说集《豕蹄》,这不算是学术专著,本质上是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 他描述李斯赵高发现秦始皇右耳流黑血,藏着三寸铁钉,凶手直指胡亥,可翻遍《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从头到尾没提过任何外伤痕迹,反而详细记载了“棺载辒凉车”、“鲍鱼乱臭”的细节。 要是真有铁钉造成的外伤,尸身腐烂时必然会有更明显的迹象,李斯赵高想瞒也瞒不住,总不能光靠鲍鱼掩盖血腥味吧。 更可疑的是,郭沫若这“铁钉杀人”的情节,跟清代公案小说里的桥段高度相似,与其说是考据所得,不如说是文学借鉴来得实在。 再说说郭沫若对秦始皇身体状况的推断,他根据尉缭“鸷鸟膺”的描述,说秦始皇有软骨病、鸡胸,可这解读本身就站不住脚。 尉缭说的是秦始皇的胸部,像凶猛的鸟一样鼓起,换个角度理解,这不就是胸肌发达的表现吗,要是真有软骨病,他能扛住九个月万里巡行的颠簸,还能在海上拉弓射鲛鱼? 秦始皇当时出巡要渡浙江、登会稽、沿海奔波,路况极差,浙江水波恶的时候还得绕行百里,没有过硬的体力根本撑不下来,这跟“自幼体弱”的说法完全对不上。 不过话说回来,“病死说”也并非毫无疑点,《史记》里的记载本身就藏着猫腻。 秦始皇发病后“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这就导致病情被瞒报,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等“病益甚”才写玺书给扶苏,可诏书还没发出去就崩了,这时间点也太巧了。 更关键的是赵高、李斯、胡亥随后的操作:秘不发丧、篡改遗诏、赐死扶苏蒙恬,要是秦始皇死得光明正大,他们犯得着冒灭族风险搞阴谋吗? 所以即便没有铁钉,“加速死亡”的嫌疑也洗不掉,可能是见死不救,也可能是用药物加重病情,但这跟“钉死”是两码事,前者是政治阴谋,后者是暴力谋杀,不能混为一谈。 现在有些人把郭沫若的小说演绎当正史传,说到底是没分清文学创作,和历史考证的边界。 郭沫若自己也说了,秦始皇本就有病,就算胡亥不动手也活不久,他笔下的铁钉,更像是戏剧化的艺术加工。 不过真正的历史考据,还得靠第一手史料,《史记》作为距秦代最近的正史,对始皇之死的记载虽有疑点,但核心事实清晰:发病突然、死得蹊跷、死后有阴谋。 至于具体死因,除非秦始皇陵被打开,通过尸骨检测找到直接证据,否则任何“铁钉”、“毒杀”的说法都只能是推测。 而这场争议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琢磨的问题:为啥大家更愿意信“谋杀说”而非“病死说”? 因为49岁的秦始皇,太符合“被阴谋暗算”的戏剧设定,加上赵高胡亥后来的倒行逆施,人们天然愿意把他的死归为政治谋杀。 但历史从不是爽文,秦始皇晚年求仙药、滥施威权,巡行途中又劳累过度,炎夏酷暑里身体崩盘完全有可能。 人民网的史料分析就指出,长期透支+突发急病(比如脑溢血、急性胰腺炎),才是更符合常理的解释。 这么看来,郭沫若的“铁钉说”更像个文学噱头,算不得历史定论,咱回看这段历史,该关注的不是有没有铁钉,而是秦始皇之死背后的权力博弈。 赵高李斯如何篡改遗诏,胡亥如何继位施暴,秦王朝如何因此加速崩塌,这些《史记》里写得明明白白的内容,比小说里的铁钉更能说明问题。 历史研究讲究“孤证不立”,光靠一篇小说里的演绎,就喊“谜案揭开”,那不是懂历史,是被故事牵着走。 等哪天秦始皇陵的地宫打开,要是真在尸骨耳朵里发现铁钉,那才算郭沫若猜对了,可在此之前,咱们还得认《史记》的账,认那些经得起推敲的史料,别把文学想象当成历史真相。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秦始皇死亡之谜被揭开?郭沫若::并非病死,是被3寸长钉钉死的!秦始皇去世时不过4
柳淮蕊
2025-10-08 17:51:04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