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

狂狮战魂燃烽火 2025-10-08 17:20:38

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错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10月8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 德媒表示,某项科研获得突破几十年之后,往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更多地是在映射过去的科研状态,而非当下,而就今天的科研水准而言,中国正在逐渐取代美国的地位。 这话算是戳破了一层窗户纸——拿诺奖衡量当下的中国科研,跟拿旧地图找新地址没区别,诺奖评委们大概是惯性使然,总盯着几十年前的成果翻来覆去评,可科研圈早不是他们熟悉的模样了。 就说2024年的自然指数吧,这可是全球科研实力的硬通货,中国大陆的指数直接干到32106.04,美国才21953.76,算下来咱们是美国的146.24%,去年还只是114%,一年涨了32个百分点,这速度可不是吹出来的。 分学科看更有意思,化学领域咱们16222.96的指数,把美国的5056.29远远甩在身后,妥妥的独一档;物理学也一样,13061.37对5503.47,优势明摆着,虽说生物学和医学还在追美国,但架不住其他学科全面开花,这实力可不是诺奖那本“怀旧相册”能装下的。 能有这底气,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基础,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超3.6万亿元,比上年涨了8.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涨得更快,有10.5%。 以前总有人说中国科研“重应用轻基础”,现在基础研究的钱越投越多,硬成果也跟着冒出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来近两公斤样品,研究成果直接登了《自然》和《科学》,刷新了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知。 清华大学搞出的“天眸芯”,每秒能拍1万帧画面,带宽还降了90%,自动驾驶用上这东西别提多靠谱;还有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能钻11000米深,全球钻探能力最强,这可不是光靠花钱就能堆出来的,得有真技术打底。 更有意思的是德媒说的“中国成欧洲学习对象”,这可不是客套话,有实打实的合作摆在那,去年11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瓦格宁根这些顶尖大学,专门跑到中科院开绿色水过程项目启动会,50多个科研人员围着中国的水处理技术讨教,连北京自来水集团的人都请来聊实际应用问题。 荷兰在水处理领域以前可是标杆级的,现在主动上门合作,说白了就是咱的技术真能解决问题,要知道欧洲搞科研向来挑剔,要是中国没两把刷子,他们能带着企业代表一起过来取经?德国之声自己也清楚,现在欧洲实验室里的论文,引用中国研究成果的比例逐年涨,与其闭着眼说中国没诺奖就不行,不如承认人家确实有值得学的东西。 其实,诺奖的滞后性早有先例,不少获奖成果都是几十年前的突破,评委们审核来审核去,等公布的时候早成历史遗产了,中国科研这几年是爆发式增长,哪等得及诺奖那套慢节奏? 说到底,拿诺奖给中国科研贴标签,要么是不懂行,要么是故意装糊涂,欧洲人都精明着呢,知道与其盯着滞后的奖项,不如直接跟中国合作搞研究,这才是对科研实力最真实的投票。 咱们中国现在的科研水平,是3.6万亿研发经费堆出来的,是自然指数上的硬数据撑起来的,是欧洲学者主动上门请教的诚意证出来的。 当然,咱们也不用飘,生物学、医学这些领域跟美国还有差距,基础研究的深度还得挖,但至少不用再靠诺奖来证明自己了,那些还抱着诺奖老黄历的人,该更新下认知了,时代早变了,现在看科研实力,得看当下的硬家伙,不是几十年前的旧辉煌。

0 阅读:53
狂狮战魂燃烽火

狂狮战魂燃烽火

狂狮战魂燃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