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南瓜,被人称为“保命瓜”。明朝时期,老祖宗在海外为咱精挑细选,历尽艰辛,从“海上丝绸之路”把它带回来给我们。为啥说南瓜来自海外呢?因为李时珍于1578年在《本草纲目》中清楚记载:“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 很多人不知道,老祖宗当年把南瓜从海外带回来,可不是一次轻松的旅程。明朝那会儿,海上丝绸之路虽热闹,但商船要跨越南海、印度洋,遇上台风就是九死一生。 更别说南瓜种子的保存——那会儿没有真空包装,只能用透气的麻布包好,再裹上油纸防潮,一路得有人盯着,怕霉变、怕虫蛀。 他们选南瓜也不是随便挑的,在东南亚的港口看到这种瓜时,特意观察了好几个月:看它能不能在湿热的雨季生长,结的瓜多不多,吃起来能不能填肚子。确定这瓜耐旱、不挑地,结的果实还沉实,才小心翼翼收了种子往回带。 到了中国,南瓜也不是一落地就顺顺利利扎根的。 最初在闽浙沿海试种时,老祖宗还犯过难——海边的土地偏盐碱,一开始南瓜藤长得蔫蔫的,结的瓜也小。后来有人试着把土翻得深一点,再掺点草木灰,没想到藤子立马精神起来,没多久就爬满了篱笆。 就这么着,大家慢慢摸透了南瓜的脾气:不管是南方的坡地,还是北方的旱地,哪怕是家里院子的角落,随便刨个坑撒点种子,只要有阳光,它就能往上长。这种“不娇气”的性子,为它后来成为“保命瓜”埋下了伏笔。 为啥偏偏叫“保命瓜”? 这得说到过去的灾年。明朝后期到清朝,气候总出些幺蛾子,要么夏天涝得淹了庄稼,要么冬天冷得冻坏了麦苗,一闹灾荒,地里的麦子、稻子收不上来,老百姓就只能挨饿。可南瓜不一样,哪怕天旱点,只要偶尔浇点水,照样能结出瓜; 就算土地贫瘠,它的藤子也能往四处爬,到处结瓜。一亩地种南瓜,能收好几千斤,比种麦子多收一倍还不止,而且熟得快,从撒种到收瓜也就三四个月,灾年里能最快补上粮食缺口。 那会儿不少地方的县志里都藏着南瓜救荒的事儿,只是没明着写“保命”俩字,却句句透着它的重要性。有的写“荒年,民以南瓜为食,杂以薯芋,得免流离”,有的记“秋涝,禾尽没,唯南瓜蔓生,乡人数月赖此存活”。 老百姓也懂,把南瓜摘下来,一部分当时吃,蒸着、煮着,或者切了晒成南瓜干,能存到冬天;剩下的南瓜籽留着,等来年开春再种,就算第二年接着灾,也有个指望。 这种能当粮、能存住、还能留种的特性,让南瓜成了灾年里最靠谱的“救命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南瓜,不只是说它的来历,其实也藏着对这种瓜的认可。 他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说明那会儿南瓜已经从闽浙传到了北方,连京城附近都种上了——要知道北方气候比南方冷,能在那边扎根,足见它的适应性有多强。 而且他没只写“可食”,后来还补了一句“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意思是吃南瓜不仅能填肚子,还能补点力气,这在缺粮的年月里,可是额外的好处。 老祖宗选南瓜,选的从来不是“稀罕物”,而是能实实在在护着老百姓的“踏实瓜”。 那会儿海外的作物不少,像番茄、玉米也陆续传入,但南瓜能成“保命瓜”,靠的就是不挑环境、产量高、能当主食这几点。 它不像水稻得靠水,不像小麦得肥足,哪怕是最普通的农户,房前屋后种上几棵,就能多份保障。 现在日子好了,南瓜不再是灾年里的“救命粮”,反倒成了餐桌上的健康菜,蒸南瓜、南瓜粥、南瓜饼,做法越来越多。 可很少有人想起,当年老祖宗冒着风浪把它带回来,又一点点摸索着种遍大江南北,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在难的时候,能有口饭吃,能保住命。这南瓜里藏着的,不只是中外交流的故事,更是老祖宗对日子的踏实算计,对百姓的朴素牵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你相信吗?南瓜,被人称为“保命瓜”。明朝时期,老祖宗在海外为咱精挑细选,历尽艰辛
名城探寻
2025-10-08 13:53:47
0
阅读:29